【家长课堂】慎用物质奖励:用错了奖励就白奖励了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知识 > 现代家庭教育知识

【家长课堂】慎用物质奖励:用错了奖励就白奖励了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编者注:很多家长都喜欢用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学习,可事实上使用物质奖励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作用大,用得不好还起反作用。一起来看看孩子的心理,您也许就能知道该使用什么样的激励手段更好了。

  激励孩子是个技术活,那么基本的原则是啥?为什么有的激励会起作用,而有的就没用呢?
  今天的文章,就从心理学上一个很有名的、关于奖励的故事讲起。
  从前有位老人生活中一个娴静的村庄里。老人很喜欢恬静的独处时间。但不知何时起,他家门前的空地开始喧闹起来。空地中央有一块向日葵田地,村里的孩子们都喜欢拿向日葵玩耍。于是,那里就变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
  为此,老人发过火,撵过孩子们,但每每只能得来一时的清静,没过多久,孩子们又聚众嬉闹起来。百般无奈的老人左思右想终于想出来一个好主意。老人把玩耍的孩子们招呼过来,向他们提出一个建议:“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我也很高兴。以后你们每来玩一次,我都给你们每人发一块钱。”
  孩子们听到原本凶巴巴的爷爷突然变得和蔼,都犯晕了,但真的得到一块钱以后,就高兴得不得了,每天都来空地里玩。几天后,老人又向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说了这样一句话:“孩子们,我手头的钱不多了,以后每天只能给每人发五毛钱。”
  这样一来,孩子们都一脸不高兴地说:“五毛钱?我们才不会为那点钱来这里玩呢!”从此以后,孩子们再也没到空地里玩,老人也得以怡然自得地安享晚年。
  为什么孩子们原来在院子里玩得那么开心,可后来再也不来了呢?原因在于,孩子们所获得激励,因为老人的智慧,悄悄发生了转变。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是这样的:
  产生激励的途径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内部激励是指活动本身就能带来满足感和乐趣,所以从内心里产生自觉的主动性的驱动力,驱使我们做出相应的行动。而外部激励则是指外在的奖励(表扬、金钱、荣誉等)促使我们做出被动的行动。外部奖励如果使用得当,能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自我完善,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压制人的内部激励。
  心理学家曾对两组喜欢画画的学生进行过研究。一组在画好画以后可以得到一张证书,而另一组却只画画而没有证书。两组孩子都很高兴地画画。不过,几天后当实验者再让两组孩子画画时,第一组孩子明显比没有另一组孩子积极,而且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对画画变得更感兴趣了。
  研究者由此得出结论:外部强化压制了内部激励,并把这种现象称为“过度合理化”。过度合理化让孩子的激励由内部转到外部,而那些曾经得到奖励的孩子一旦得不到奖励,他们对画画的兴趣就会降低。
  用这个原理再回头看本文开头那个故事。
  就是因为老人用发钱奖励的方式,成功地将孩子玩耍的内部激励转移到外部激励。然后再对外部激励做了智慧的“技术处理”——孩子本来是因为活动本身有趣才在向日葵园玩的,可是老人给他们钱,就让孩子产生被雇佣的感觉,他们的内部激励被外部强化压制了,而当老人给的钱越来越少时,孩子们就感觉付出和收入不相符,已经没有了再去“陪老人玩”的兴趣。

  有一位父亲,将故事里老人的智慧用在了“制止孩子打游戏”的事情上。当发现孩子喜欢上网游后,他并没有责骂孩子,只是跟孩子说:“嗯,看来游戏也是一种工作,你做得非常认真,我想我必须付给你酬劳才行。”于是,每天看到孩子玩网游时就给他工资,和上述故事中的老人一样,前几天,他给孩子10块钱一天,慢慢减少到5块,再慢慢减少到2块,再后来不给工资了,孩子渐渐地就没有以前玩得那么起劲了。
  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这个方法和“孙子兵法”里的“欲擒故纵”有点相似?
  当然,现实中也常常有父母因为不懂得,看起来也是在激励孩子,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譬如:孩子本来是喜欢音乐的,父母想要孩子弹得更好,希望他能坚持练习,于是跟孩子说“只要坚持弹一个小时,我就给奖励你一个冰淇淋”,于是,孩子内心对弹琴的喜欢就会转移到物质奖励上,渐渐地,说不清楚是真正喜欢钢琴,还是喜欢冰淇淋的奖励了。如果哪天没有冰淇淋的奖励,孩子对弹琴说不定就没有那么大兴趣了。这样,孩子内心对钢琴的兴趣就不那么纯粹了,热情也降低了。

  想要确保有效奖励,父母们需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1.父母的激励,最好与孩子的自我评价和预期一致
  比如上面我们所列举的那个孩子,他本来就喜欢弹钢琴,孩子对钢琴的兴趣、热爱以及投入本身,本是应该得到肯定和激励的,但父母的激励做法却是“只要你坚持弹一个小时琴,就给你买……”,完全和孩子弹得好坏没有关系。这样,这个孩子就极有可能变成我们上面分析的,对钢琴的兴趣反倒逐渐被“激励”削弱了。
  还比如一个孩子不喜欢弹琴,琴也弹得差强人意,但是为了让孩子坚持练习,父母采用表扬的方式,说“弹得真好啊,简直就是天籁之音,只要坚持练习,以后肯定能成为一个钢琴家。”这个脱离实际的评价和孩子的自我认知并不相符,对孩子同样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觉得是个心理负担。
  因为心理学家门研究发现:每个人对自己的表现都有一个自我评价,如果奖励和自我评价相符,那就会产生激励作用;如果奖励与自我评价和心理预期不相符,那么就可能产生压制内部激励的结果,降低人的热情。
  2.发现孩子对某件事有兴趣,要具体鼓励,而非泛泛表扬
  若孩子很喜欢弹琴,那么在他弹得好、有进步的时候,可以大胆地对他进行夸奖——可以夸他在哪些地方又有了进步,也可以夸他比昨天有了进步,也可以夸他给你美妙的听觉感受等等(具体的夸奖比泛泛的夸奖更能显出你的真诚)。
  当你的夸奖正好和他的自身感受相一致时,他自然会接受,那么这时候的夸奖就不会压制他的内部激励,反而会将让他的激励升温,驱动他继续练琴,弹得更好。
  3.慎用物质奖励,但是如果孩子表现出色,并期待相应的物质奖励时,尽力满足他们吧
  比如,若孩子表现出色的时候,想要吃冰淇淋来犒劳一下自己,那么就给他奖励一个冰激淋吧,不用担心偶尔的冰淇淋奖励会压制孩子将内心对弹琴的喜爱。
  当他表现出色时,他心里会期待和表现相匹配的奖励,这时候如果不能满足,反而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感觉,感到自己不被爱,叛逆期的孩子甚至会以不继续弹琴来抗议。这里说的冰淇淋的奖励只是举个例子,也可以是言语上的夸奖,或者其他的物质奖励。
  可如果孩子哪天累了,或者情绪不好,不想弹琴,可千万别用“坚持一个小时,可以吃一个冰淇淋”的奖励方式,以免给孩子造成不被理解的心理压力。
  如果孩子并不喜欢弹琴,或者表现并不好,那么并不是奖励越多就越能改变孩子的态度。这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琢磨用哪种奖励的方式,逼着孩子坚持练习弹琴,而是帮孩子找到问题的根结:是遇到了困难需要调整,还是另有其他喜好,从而给孩子提供恰当的支持,陪伴孩子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





上一篇警惕:很多家长正在努力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笨

下一篇警惕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硬伤”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