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史话】甘肃吊桥之父——苏钰

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民俗 > 中国传统文化

【陇原史话】甘肃吊桥之父——苏钰


作者:佚名       来源于: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陇原史话】甘肃吊桥之父——苏钰

  平堡吊桥是黄河流域第一座吊桥,我父亲苏钰是吊桥的设计者,生前先后在甘肃省主持设计建造了9座吊桥,其中有8座在黄河上,被誉为“甘肃吊桥之父”。

  1967年三四月份的一天,甘肃省靖远县北湾公社的干部经甘肃省人民政府生产指挥部找到省公路局,随后打听到了我家。父亲当时在省公路局县乡道路科工作,他长期在公路系统工作,熟悉公路建设管理流程。

  当时,公社干部动情地说:“我们平堡的农民大多居住在河东,耕地在河西,由于黄河天堑,往来很不方便,除应对天气灾害等自然因素外,过河成为最大困难,每年都有因过河而发生的落水事故。我们平堡的父老乡亲都站在河边,望眼欲穿,热切盼望苏工帮我们修个过河的桥啊!”

  父亲和我们听了都很感动。父亲又是个热心肠,当即答应去现场看一下。自此,父亲就和吊桥结下不解之缘,和平堡的乡亲们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情。

【陇原史话】甘肃吊桥之父——苏钰

  平堡吊桥构想之初,当地人民梦想建一座能走行人、架子车和牲口的桥,方便过河种地。父亲受邀出马,进行了详细勘察。随后,呕心沥血重新设计吊桥建设图纸,争取省里立项并核拨工程款、建材,全力以赴解决施工中的困难和问题,3年后建成了可供汽车单行的公路钢索吊桥,矗立在平堡滔滔黄河之上。

  父亲生前曾说,平堡的农民有人才,实干加巧干,发明的好多自制工具使施工事半功倍,解决了不少施工中的困难和问题。他们把聪明才智用到了建桥上,把热情融入到了吊桥的施工中,平堡吊桥是一座有灵魂的桥啊!没有平堡农民的英雄精神,平堡吊桥永远只会停留在图纸上。

  平堡人修建了吊桥,吊桥报答平堡人的是安全、方便和自豪,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早上在阳光里过桥耕耘,晚上身披晚霞荷锄归来,再也不怕天阴雨雪,再也不惧黄河震怒发大水,吊桥给予平堡人民的是安怡自乐的新生活。

【陇原史话】甘肃吊桥之父——苏钰

  群众把自家钢筋拿出来建桥

  建桥初期,一无资金、二无技术,怎么能建起一座大桥?父亲实地勘查现场时发现,河上只有一艘渡人的木船。当时的他也只是在修公路时参与修过一些涵洞和小桥,在黄河上修吊桥,自己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定完桥位后他就返回了兰州。不久,平堡人又找到省上,指名要父亲帮助修桥。就这样,父亲又被请回了平堡。

  为了支持群众的建桥积极性,定西专区和靖远县拨出了5万元工程款,但当时的工程材料十分紧缺,缺这少那,困难重重,建桥进展缓慢,不久后专区下文停建。平堡群众并不甘心,他们纷纷把自家搭棚、围圈的各种钢筋拿了出来,能用的都用在了桥上。父亲被感动了,他立刻返回兰州,给甘肃省交通厅做了汇报,相关负责人当即表示,既然群众有这么大的决心,我们就应该大力支持。甘肃省交通厅拨了10万元材料款,施工得以继续。

  1968年5月,省里相关部门负责人到靖远查看平堡吊桥的施工进展,正是此行改变了吊桥的命运。他们考察后认为,既然修桥就应当将目光放远一点,修成一座能走汽车的正规公路吊桥。当时就定下3条:一是在现有基础上由父亲以单车道重新设计正式桥梁,将图纸及预算整理后报省交通厅核备;二是将此桥申请列入国家计划项目,由省交通厅根据实际情况,核实后分期拨款;三是不再利用矿上的旧钢丝绳,由省计委拨23吨新钢丝绳,解决3大材料指标。由此,吊桥有了决定性的转机。

  工程又轰轰烈烈干起来了。劳动力由当地群众以“民办公助”“民工建勤”形式解决。期间,父亲和同事们连夜坐了30多个小时的硬座火车到河北省献县钢丝绳厂选购达标的钢丝绳。

  打锚基是平堡吊桥关键的隐蔽工程。打锚基的时候,父亲坚守在现场,连着三天三夜未曾合眼,常常开水拌干炒面(炒熟的面粉)就是一顿饭。在父亲的努力下,省交通厅交通基建处无偿支援了一台5立方米的空气压缩机,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白银市好多工厂也施以援手,兰州军区某汽车团无偿将百余吨材料运到现场。

  中国农民在黄河上修桥成壮举

  1970年4月27日,大桥全部完工,实现了平堡人“中国农民修大桥”的愿望。1970年5月1日,大桥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参加祝贺的群众共达3.35万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庆阳南佐遗址”入选2022国内十大考古新闻

下一篇甘肃肃州“万石境”半价迎客 馆藏中西知名观赏石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