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钦、张百慧、张玉洁
黄河上游,洮河岸边,冬日里的小山村马家窑宁静安详。
5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用脚下的泥土,将人类史前彩陶艺术推向高峰。
近百年前,伴随考古学家的脚步,马家窑文化石破天惊。从此,一批批中外考古学家纷至沓来,孜孜以求于文明的“基因测序”。
为什么史前中国彩陶文化的高峰,会出现在苍凉的黄土高坡上?
为什么远在东亚的马家窑彩陶风格,竟与黑海地区、南亚次大陆上的彩陶“撞衫”?
为什么在丝绸之路之前,就可能存在一条由史前先民“凿通”的“彩陶之路”?
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迎来百年诞辰。马家窑文化,一个以彩陶为特色的文化类型,也日益迸射出独特魅力,因史前“敦煌”般的角色,吸引世界的目光。
2021年6月19日,参观者在展厅内欣赏马家窑彩陶珍品。新华社发(史有东 摄)
黄河上游的中华文明探源特色独具
如果驱车西进,走进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湟水流域,焦黄红褐的高山一望无际,宛如连绵排列的彩陶器皿。走进这一带任何一个省、市、县级博物馆,光彩夺目的马家窑彩陶一定会映入你的眼帘:
浓亮如漆的黑彩、红彩、白彩,绘制在橙黄色的陶底上,形成灵动的水波纹、漩涡纹、网格纹。罐、壶、盆等丰富的器形和光滑细腻的外表,更让彩陶多了几分优雅。
彩陶,是马家窑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中国对史前文化的科学探索肇始于彩陶的发现,也贯穿着对彩陶的思索和争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话题之一,便是中国彩陶文化来源之谜。而距今约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则为破解这一谜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崭新思路。
5000多年前,马家窑文化在西北地区形成,以黄河上游及洮河、湟水流域为中心地带,迅速发展。
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首先来到临洮县马家窑村的史前人类遗址进行考察,并命名为“甘肃仰韶文化”。刚刚完成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掘的安特生,发现了中国彩陶与中亚和黑海西岸彩陶的相似性,“中国彩陶文化西来说”就此产生。安特生甘肃一行的目的,就是想在这沟通中西的关键节点上,找到连接西方彩陶和中原彩陶的证据。
20世纪40年代,我国考古学家夏鼐重访马家窑,认为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将其命名为“马家窑文化”。近百年来,对马家窑文化的深度研究,推翻了“西来说”。
“马家窑文化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一脉相承,是5000年前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不断拓展生存空间的见证,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研究马家窑文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说。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周静说,彩陶发源于新石器时代,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彩陶,达到了自仰韶文化以来的彩陶艺术高峰。
“彩陶艺术高峰不仅指出现了更高的审美需求,发展出了如水波纹之类的写实手法,更表明当时已出现以制作彩陶为职业的社会分工。而专业化分工是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周静说。
在周静看来,马家窑彩陶犹如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西北气候条件较好,有利于农业和文化发展。这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上海大学教授林少雄看来,彩陶的出现,意味着笔、墨等基本工具已经“到位”;纹饰的绘画,更意味着线条的发明。“正是在这一笔一画的传承中,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扬光大、开拓创新。”林少雄说。
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彩陶文化发展的高地。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许多史前文明类型都是以西北地区大量出土彩陶的村落命名的。一些专家学者表示,不排除彩陶文化对于中华民族艺术基因的塑造性影响。
马家窑文化对中国其他文化类型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现有考古成果表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自古至今,经过此起彼伏地发展和相互交流,形成一个文化体。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仇池国”与天水麦积山石窟
下一篇: 甘肃唐代吐谷浑墓葬群考古创多项先河:现国内最早白葡萄酒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