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奔流·文化】在陇原,聆听三国的浩荡古风
【甘肃的三国文化·开栏语】
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争之世。
百余年间,战争不断。
作为三国后期魏蜀交兵的主战场,陇右大地既给诸葛亮与姜维带去了兴复汉室的希望,又让他们感受着无法战胜命运的悲凉,更是成为魏国灭亡蜀汉的出发点。
魏蜀两国为控制陇右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数以十万计的军队在这块土地上厮杀,使这里成为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战争焦点。但是,战争背后隐藏的动机是什么呢?也就是说,蜀、魏双方如此重视争夺陇右地区的控制权,其原因何在?
在如今,天水、陇南、定西等地保存了祁山堡、姜维墓、街亭、天水关、木门道、诸葛军垒、铁笼山等众多的三国古战场、古遗迹。
“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地阔天长,不知归路。”
走进这些曾经是大军奔突、青铜凛然的古战场,聆听来自三国的浩荡古风。
航拍祁山堡(望秋叹 摄)
祁山堡
诸葛亮楔进陇右的一枚钉子
(一)
在礼县,有一个与诸葛亮及蜀国命运息息相关的地方——祁山堡。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祁山是礼县一条山系的名称,它东起盐官,西至大堡子山,横卧西汉水北侧,绵延25公里,地扼陇蜀之咽喉,势控攻守之要冲,是三国时祁山古战场的天然屏障,为魏蜀必争之地。
祁山中部的祁山堡,它远看像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千顷平原上的一座丘陵,和四周的群山不粘不连。
祁山堡矗立在一座小山上,千万年来横亘于西汉水北侧,似乎与雄、奇、灵、秀毫不沾边,但它的位置却极为险要。
祁山堡地形险要
祁山可分为南祁山和北祁山,祁山堡居两大山系之中枢,以西汉水北岸为北祁,南岸为南祁。于是祁山的概念有了狭义和广义的分别,狭义是指特定的祁山堡而言,广义上则是包括了整个陇南地区。
《三国演义》第一百回中的一段文字,足以说明祁山的重要性。“众将曰:‘取长安之地,别有路途,丞相只取祁山,何也?’孔明曰:‘祁山乃长安之首也:陇西诸郡,倘有兵来,必经由此地,更兼前临渭滨,后靠斜谷,左出右入。可以伏兵,乃用武之地。吾故欲先取此,得地利也。’”
近年来祁山出土的秦早期文物进一步证实了诸葛亮“祁山乃长安之首”的历史地位。
三国时期及其以前,西汉水水量很大,在祁山堡北缘,细心查看,还可寻见当年的水流痕迹。
从现代战争角度来看,这座既不高峻又不雄伟的土丘实在算不上战略要塞,但在诸葛亮的时代,西汉水边这座四边绝壁的高丘,确是南去汉中、东进尚为曹魏疆域的天水一带的重要关口。
1000多年前,诸葛亮以汉中为基地,沿西汉水迂回至曹魏势力薄弱的陇右地区,以图东进关中。
“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的他,时而督促大军在秦岭狭窄的山道上快速行军,时而查看西汉水中逆流而上的辎重粮草。而祁山堡背后的祁山,正是诸葛亮通往陇右的出口所在。祁山堡就是他的指挥中心。
(二)
在祁山堡中有一座规模宏大,号称全国五大武侯祠之一的祁山武侯祠,就建于其山顶。
武侯祠,一下子就拉近了陇人与诸葛亮这位千古一相的心理距离。
尽管诸葛亮从未真正登临祁山堡,但是作为一个被神化和被传诵的英雄人物,人们宁可信其到过祁山堡。以至于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便以诸葛亮曾六出祁山伐魏的故事,始在祁山堡建祠纪念他,这就是最初的武侯祠。宋代,将武侯祠移建于堡下,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再次将祠重建于堡端,并建戏楼。清道光后,地方吏民重建祠殿和戏楼,遂成规模。
今天的祁山堡武侯祠,总体布局仍然保持了一进三院的格局,并增添了东西两个文臣武将长廊,增加了三十余尊文臣武将的塑像。前殿为正殿,清道光年间所塑诸葛亮坐像,手持羽扇,正视前方,神情栩然如生。
祁山武侯祠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