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考察路线涉及陇南至天水三国文化的核心区域,这恰恰是他对自己《风起陇西》一系列脑洞寻找实证的答案:“我写历史题材的时候,一定要去原址走一走,即使已经物是人非,但那种仪式感依然会在。”
大仲马骄傲地说:“历史是什么,不过是我用来挂小说的钉子。”
看来马伯庸也是这样想的。
正是有着原著这个“挂在三国时代这颗历史钉子上的一个充满历史想象力的古装谍战故事”,编剧金海曙、导演路阳又在创作视角和手法上,叠加了他们的“炼金术”,剧版《风起陇西》终于虚实相生,摒弃了常态化的历史正剧创作方式,解构和重建三国历史的过程中,带领观众进入历史想象化空间。
陇山地处战略要冲,想要越过就是个“愁”
原著小说里,开篇的事件是魏将王双在诸葛连弩的箭雨中身死,剧本编剧金海曙改成了马谡失街亭,这便是《风起陇西》第一集丢出的大脑洞——马谡大意失街亭,诸葛亮北伐兵败,“挥泪斩马谡”,随后画风一转,情报泄露事故扑面而来,讲述了魏谍“烛龙”将张郃要走番须道夜袭街亭的真情报替换为张郃部拟取道瓦亭道,越过萧关相机决战。
在剧中,诸葛亮虽然将主力布防瓦亭道要隘,但生性谨慎的他还是要分出精锐去扼守番须道上至关重要的街亭。
当时,张郃从陈仓驰援天水,不管要走番须道还是瓦亭道,都要穿越陇山,他的选择一共有4条路,俗称关陇四道,分别是:瓦亭道、鸡头道、番须口、陇坻道。
于是在剧集中,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山——陇山便一直若隐若现,成为最重要的背景板。
陇山是陕北黄土高原与陇西黄土高原之间的界山,也是渭河与泾河的分水岭。山呈南北走向,长约240公里,东西宽40至60公里。山分南北两段,北段称大陇山,也称六盘山,山岭高大,海拔多在2500米以上。南段称关山,也称陇头、陇坂。
陇山地势高峻,东望关中,西控陇右。汉代以后,陇山成为丝绸之路南北中三线的必经之地。
七天才能越过陇山,怪不得张衡在《四愁诗》里有过“欲往从之陇坂长”的感叹。而王维的“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杜甫“迟回渡陇怯,浩荡及关愁”等等,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个“愁”字。
陇山实际上也将魏国的雍州一分为二,东边是繁华的长安及扶风、安定等郡,西边是广魏、天水、南安及陇西四郡。
走番须道,还是瓦亭道?张郃:这根本不是问题
张郃从陈仓出发,要翻越的陇山应该是关山,《太平御览·地部十五·陇山条》载:“天水有大坂,名陇山……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
他可以选择的路线实际就是三条:陈仓狭道、番须道和陇坻道,这是从南到北的顺序。
陈仓狭道基本沿渭河河谷西行,路途险阻,时通时断,张郃断然不会考虑,陇坻道虽然是东汉初期穿越陇山最常走的道路,但番须道重修之后,它就成了穿越陇山的主要道路,而陇坻道就逐渐荒废了。
番须道,因番须口(亦称张棉驿,今称店峡)而得名。具体走向为,沿黑河西行,经甘肃的泾川、华亭,翻越陇山出店子峡,经庄浪进入如今的天水境内。
按照《后汉书·隗嚣传》记载,东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刘秀亲征割据陇西的隗嚣麾下大将来歙“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隗嚣惊呼“天兵至矣”!
而剧中提到的瓦亭道则是从宁夏的固原西行,经木峡关(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南),越六盘山,沿马莲川(固原市西吉县境内)进入陇右地区。翻越高峻的六盘山,不知要耽误多少时日,瓦亭道怎会成为张郃考虑的选项?
蜀汉的数次北伐,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后期的姜维,陇西地区一直都是二人紧盯的核心目标区域。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以陇山为界,图谋雍、凉,西联诸戎,这是诸葛亮的立国方略之一;陇西地区具有丰富的兵马、农业、矿产等各种资源,这些都是蜀汉平定曹魏,定鼎中原所必需的物资;陇山是整个陇西地区的一道天然屏障。从陇地径趋关中腹地较易,犹如“高屋之上建瓴水”,一下陇山一马平川;而自关中平原仰攻陇地则甚难,两地海拔相差1600米,这意味着伫立在关中平原西北面的不仅仅是一座山,而是战乱年代中的一个巨大威胁。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甘肃泾川北魏“南石窟寺之碑”
下一篇: 兰州的塔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