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珍贵文物首次集中亮相国家典籍博物馆

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民俗 > 中国传统文化

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珍贵文物首次集中亮相国家典籍博物馆


作者:佚名       来源于: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珍贵文物首次集中亮相国家典籍博物馆

  展览入口 应妮 摄

  中新网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 应妮)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上世纪初中国学术的“四大发现”。“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将于14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开放。

甲骨6006 国家典籍馆供图

  甲骨6006 国家典籍馆供图

  本次展览首次将分藏于各处的四大文献荟萃一堂,展出面积近3000平米,集中了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共249种,382件,也是目前为止“四大发现”文物最大规模的展览。

  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

居延汉简专题展览现场 应妮 摄

  居延汉简专题展览现场 应妮 摄

  殷墟甲骨 文化根脉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墟甲骨”专题分为“重现的文明”“神秘的文字”“神奇的王国”“探索的旅程”四个单元,共展出展品50种54件。通过甲骨实物展示、考古发掘资料图片、相关研究成果集锦等,探寻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突出甲骨文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揭示甲骨文作为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亮点展品包括记载商王田猎,猎获麋鹿和兔的龟腹甲残片甲骨2174,上面的“兔”字象形基本把兔子的前后腿、小短尾等外形表现出来,十分生动传神;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中尺寸最大、字数最多的甲骨5405,长43.5厘米,宽24厘米,共218字,内容为向殷先公和山神祭祀;甲骨5509记录了商代日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载之一;甲骨6006经著名甲骨文专家董作宾与其他甲骨碎片缀合,确定了商王世系,不仅印证了《史记·殷本纪》中相关记载基本正确,还对《史记·殷本纪》所记载商王顺序进行了修正,解决了商王世系的重大疑问。

  展览结合互动科技,通过多样化的创新设计进行场景复原,设置了“立体画卷”“姓属林”“模拟占卜场景区”等,利用空间立体复原以及声光电相结合的手段,呈现震撼、绚丽的视觉效果,带给观众全新的体验。

展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五十七》 国家典籍馆供图

  展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五十七》 国家典籍馆供图

  居延汉简 历史见证

  居延汉简是汉代居延烽燧遗址中出土的简牍,简文内容最真实生动地展现了汉代居延戍边吏卒的工作生活面貌。“居延汉简”专题包含“有册有典”“流沙坠简”“居延汉塞”“大漠孤烟”“手不释卷”五单元,展出展品总计81种,155件。

  亮点展品包括甘肃简牍博物馆藏《塞上烽火品约》(仿制品)、《论语·知道》(仿制品)等,国家图书馆藏《“肩水金关”简》《癸亥诏》。20世纪30年代在居延地区发现的第一批一万余枚汉简,现绝大多数藏于中国台湾。其间流散出四、五十枚,国家图书馆收藏有两枚,根据“肩水金关”简文可确定为居延汉简。本专题中另展有一枚70年代居延地区出土的现甘肃简牍博物馆藏“肩水金关”简,两枚分属两批出土的“肩水金关”简在本次展览中得以重聚一堂;《塞上烽火品约》1974年8月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16号房址内,它是匈奴入侵居延时,根据不同情况发出警报信号的规定,示警办法包括了举示烽火、燃烧积薪等。

  展厅中设计了还原居延地貌的微缩场景,装饰采用了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壁画与简牍等元素,观众置身其中仿佛能够感受到恢弘壮阔、苍凉无际的边塞风光,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触控大屏,查询了解居延地区考古调查与简牍出土等信息。

展品《赤道南北两总星图》 国家典籍馆供图

  展品《赤道南北两总星图》 国家典籍馆供图

  敦煌遗书 中古传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1940年 航拍照片公布 看看83年前的 兰州城

下一篇细话兰州名桥“身世”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