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入佳境,还须本色

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动态 > 文化新闻动态

渐入佳境,还须本色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根据“时代楷模”黄文秀先进事迹创作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反响良好。在这部电视剧中,女演员杨蓉饰演的黄文秀,无论是外形还是精神气质,都获得包括当地村民在内的观众的广泛认可。他们认为,杨蓉把黄文秀的“本色”演出来了,演活了。主角立住了,也带动整部戏扎扎实实地立住了。
  豆瓣上有人提问:大家都是因为什么知道了这部剧啊,是因为文秀姐姐还是演员啊?有的回答是早就知道了黄文秀的事迹;有的说是因为在B站刷到,接着就熬夜追剧了;也有奔着演员来的。后来,楼主自己又跟帖:感觉演员们真的用心对待这部剧,看了杨蓉她们的采访,说村民驱车几个小时去看她演得像不像的时候,直接泪崩。
  杨蓉回忆,当初在拍摄的时候,有村民专程驱车两三个小时,就是为了到片场看看她演得像不像。她说:“当村民们看见我戴着黑框眼镜,扎着高马尾,身穿写着第一书记名字的红色马甲时,他们说好像,大喊‘文秀书记!文秀书记!’”听了这段采访,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正如杨蓉所言:村民们是多思念她啊!
  村民们高度认可杨蓉饰演的黄文秀,正是因为她演出了黄文秀的精气神,感觉那“就是真实的黄文秀”。这种精气神的内涵,在2019-20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黄文秀的颁奖辞中做过一个高度概括:“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这就是黄文秀的人生“本色”。
  黄文秀的“本色”人生,其实很感性。这个从山村走出来的女孩,在北师大硕士毕业后,作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选择,她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决定回到家乡支援建设,担任了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从进村开始,她挨家挨户走访,为了方便与村民沟通交流,很快学会了当地方言。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她为村里硬化了路面,帮村里引进了砂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在黄文秀任上,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突发山洪因公殉职,年仅30岁。
  从这些感性的故事里,我们能感受到黄文秀对信仰的坚守追求。为此,她给自己的人生树立了崇高的目标。同时,她又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实现。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她有计划,有策略,既能坚持原则,又懂得如何打破僵局,灵活处理矛盾。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以开朗乐观的心态去应对。
  怎么把这个拥有短暂却绚烂人生的女孩演好,怎样把这个真实存在过的人物演绎好,杨蓉确实下了功夫。她带着剧本去百坭村感受生活,重新走一遍黄文秀走过的路,与黄文秀当年帮扶过的村户、照顾过的留守老人交流,聊他们心中眼中的黄文秀是什么样子。她请剧组同事帮着寻找所有能找到的黄文秀生前的视频、音频还有扶贫日记,认真学习了解。与导演及主创团队探讨如何去表现人物。她自己也一直在反复琢磨和思考黄文秀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
  把背景了解全了,把人物琢磨透了,表演才能把握好分寸,才能准确表达人物性格,才能真正把人物演好。最可贵的是,杨蓉在表演中把这个分寸把握得非常好:“我们都没有特别去强调某场戏一定要煽情,一定要悲痛,而是到了情绪点自然而然地表达。”比如,第二集一开头,村委会开会。彼时,黄文秀刚进村不久。主持会议的黄文秀提出了一个新规,以后要在办公楼里禁烟。村支书借口烟瘾大,离开会场出去抽烟。其他几人也借口抽烟,接二连三走到屋外,这些人名为抽烟,实为“站队”。黄文秀一看这局面,倒也没有慌乱,而是带着屋里的几个人,把椅子搬到屋外,在外边继续开会。村支书一看这架势,不禁脱口而出:“黄书记,你这是给我下马威哟!”黄文秀回答:“不是下马威,是妥协。”这样一个小情节,拉紧了矛盾冲突,充满了情感张力,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自然也非常有力。整场戏走下来,杨蓉确实做到了自然而然,不瘟不火,尺度拿捏得非常好。她的表演可以说是抓住了人物的灵魂,精准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本色”和性格“本色”。
  在艺术表演领域,“本色”是一个衡量表演水准高下的常用词。演员能演出角色的“本色”来,标志着表演水平高,代表着塑造人物的能力强,当然值得赞赏和提倡。但是,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些演员之所以受到大家批评,归结到最后,还是因为“本色”不足,甚至“本色”全无。那么,什么是本色,怎么做才算是符合本色?
  “本色”一词先是进入文学批评范畴,最早见于《文心雕龙·通变》篇。刘勰在其中写道:“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虽古今备阅,然近附而远疏矣。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茜,虽逾本色,不能复化。”在这篇文章中,刘勰论述历代文学风貌之不同及原因,主要还是为了探讨文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他认为,青色和赤色是用蓝靛和茜草染出来的,虽然超过了本来的颜色,但已经无法再变化了。刘勰在这里提到“本色”,主要用来打比方,以告诫那些“竞今疏古”“近附而远疏”的人,希望他们能“还宗经诰”,即能宗经返本,以走出创作误区,避免写那些华而不实的诗文。
  之后,“本色”在文艺批评领域逐渐流行起来。南宋刘克庄就很重视以“本色”为标准评诗。他认为,“诗必与诗人评之”,并且更进一步称“诗非本色人不能评”。刘克庄所说的“本色”,主要是指诗歌不同于其他文艺样式的艺术特质。由此可知,他所说的“本色人”就是指真正懂诗的人。他在《跋刘润诗集》中说:“余少有此癖,所恨涉世深,为俗缘分夺,不得专心致意;顷自柱史免归,入山十年,得诗二百余首,稍似本色人语;俄起家为从官词臣,终日为词头所困,诗笔遂绝。”在这篇文章中,刘克庄回顾了自己一生的创作历程。他说,自己从小喜欢写诗,可惜后来因为拘于俗务,无法专心致志投入到诗歌创作中。在朝廷立身作为词官的一段时间,所思皆是那些骈四俪六的公文,以致才思困乏,诗笔遂绝。后来,免官归家,于山中结庐居住,与山林为伴,神游其间,又激活了自己的创作才华,一下子写了二百多首诗,而这些诗才是真正有诗意有韵味的作品,读起来都“似本色人语”。
  明代徐渭把“本色”引入戏曲批评领域,对“本色”也曾有过不少论述。他在《西厢序》中说:“世事莫不有本色,有相色。本色犹言正身也,相色替身也。替身者,即书评中‘婢作夫人,终觉羞涩’之谓也。婢作夫人者,欲涂抹成主母,而多插带,反掩其素之谓也。故余于此本中贱相色,贵本色。众人啧啧者煦煦也。”在这段论述中,徐渭对“本色”的含义进行了形象阐释,并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贵本色”的观点。他认为,把事物的本来面目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本色”。而且,徐渭还认为“岂惟剧者,凡作者莫不如此”,也就是说,所谓“贱相色,贵本色”之论,不只对于戏曲,对于一切其他艺术形式莫不如此。
  对于如何做到“本色”,徐渭也有过很多论述,概括起来,主要内容即是追求“俗”和“真”。例如,他在《题昆仑奴杂剧后》曾说:“语入要紧处,不可着一毫脂粉,越俗越家常,越警醒,此才是好水碓,不杂一毫糠衣,真本色。”意思是说,戏曲表演中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人物所说的话,越通俗越家常,则越提神,越能打动人。给人的感觉,就如同用一盘好水磨舂米,舂出来的都是纯净的米粒,里面不会夹杂着一点儿米糠。假如市井人家忽然说出一些极古雅的话,或言谈中引用到一些很生僻的典故,就会大大降低故事的可信度,削弱人物的亲近感,因此也会让观众不由自主地“出戏”。这种现象也是应该竭力避免的。所以,徐渭也不厌其烦地强调:“夫点石成金者,越俗越雅,越淡薄越滋味,越不扭捏动人越自动人。”
  徐渭在戏曲、诗文、绘画等领域都卓有造诣。他关于“本色”的这些论述,其实也自然而然地延展到其他艺术领域。比如,他的诗,他的画,也无不鲜明实践着他的“本色”论,体现着他的“本色”观。这些关于“本色”的论述和观点,在后世又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本色”也越来越多地被当成一把尺子,用来衡量艺术创作的成败得失。
  直到今天,在文艺表演领域包括影视剧作品,我们评价一部作品或某位演员时,依然沿用着“本色”这个重要标准。渐入佳境,唯有“本色”。像杨蓉饰演的黄文秀这样,能把“本色”演出来,就是功夫,就是水平,赢得口碑也属顺理成章。





上一篇暑期综艺“综N代”仍是主流

下一篇一个被尘土和炊烟包裹着的故事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