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研究儒家文化:“仁”“礼”峰值在隋唐魏晋,谷底均在元朝

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动态 > 文化新闻动态

大数据研究儒家文化:“仁”“礼”峰值在隋唐魏晋,谷底均在元朝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大数据研究儒家文化:“仁”“礼”峰值在隋唐魏晋,谷底均在元朝

  从先秦到明朝“仁义礼智信”的变迁。朱廷劭研究组 供图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诸子百家文化中,孔子创立的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学,居于中国思想文化主流2000余年,影响深远。儒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发展变迁,颇受关注。

  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朱廷劭研究组最新基于清代乾隆时期《四库全书》文言文本大数据,研究揭秘“仁”和“礼”的历史变迁轨迹发现,从春秋至清朝,“仁”“礼”词频均经历了一次波峰和一次波谷,“仁”的最高点在隋唐,“礼”的最高点在魏晋,两者最低点均在元朝。

  朱廷劭研究员介绍说,“仁”和“礼”是传统儒学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仁”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仁”是“礼”的心理基础,“礼”是“仁”的体现、落实。

  他指出,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对“仁”“礼”词义的阐释、内在交互关系的分析、社会功能属性的探讨及重要程度的对比等方面,未见基于长时间跨度的定量分析。近年来,大数据技术为文化心理变迁研究带来新思路,以定量方式开展文言数据分析与知识挖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硕士研究生胡博等科研人员基于清代乾隆时期《四库全书》文言文本大数据,通过甄选132本儒家经典,计算“仁”和“礼”在各历史时期儒家典籍中的词频增减情况,描绘出两者从春秋至清朝的变迁轨迹。同时,对各著作中的“仁”“礼”词频做均值差异检验,以推断两者在著作中的被重视程度。





上一篇国家非遗“平定武迓鼓”:响在“深闺”盼人识

下一篇祁连山下的岩画“守望者”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