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文学经典的“另类”打开方式

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动态 > 文化新闻动态

读懂文学经典的“另类”打开方式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前不久,作家余华亮相某教育培训机构“教中高考作文”引热议,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上持续发酵,并引发新一轮追问——当下舆论中的应试写作与文学阅读何以如此割裂?颇受关注的大语文究竟应该如何教、如何学?文学经典是居于高堂的艺术还是家常调味品?

  日前,申城两场读书会上不少作家和学者“接力”探讨这些话题,倪文尖、罗岗、毛尖谈“教育、语文、文学,没一个省心的”,汤拥华、小白、金雯、黄平聊“文学教授懂文学吗”……现场人气爆棚、互动踊跃。数位学者在会后间隙接受采访时谈道:“不是说作家不能教作文,但如果讲应试作文,却又囿于应试作文,甚至愈发功利化、套路化,就浪费了传递文学魅力的机会。事实上,语文素养和文学才情的培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需建立一个理性的、哈贝马斯意义上的讨论语文的公共空间平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驳了“文学已死”的论调;不但没死,文学或能找到新的活法与破圈密码。

  朱自清《背影》里“买橘子”怎么成经典梗?

  阅读是语文的基本面,所谓开卷有益,但如何开卷才更有效?前不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主编的《新课标语文学本2.0版》前4卷出版,第5卷年内将推出。出乎倪文尖预料的是,他重读当代经典文学的语文课系列视频在B站上先“火”出圈了。

  光看视频的标题,就相当 “网感”——《多年以后重读〈背影〉,才看懂朱自清的父子情有多复杂》《当你读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会觉得温暖还是伤感?》,三集平均半小时的视频加上预告累计播放量近160万次,许多网友跟帖留言:“好久没上过这么棒的语文课了”“原来课文还能这么读!”

  比如聊鲁迅,倪文尖将其形容为“原点”级别的存在,1918年完成《狂人日记》《孔乙己》的鲁迅,“找到了一种讲述他最深刻生命体验的故事的方式”。鲁迅“独宠” 《孔乙己》到什么程度?他不仅将小说亲自翻译成日文,还将其解读为“描写了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写得从容不迫”。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多乎哉?不多也” “茴字有四种写法”等桥段,倪文尖在视频里解读了《孔乙己》的叙事层次,这种丰富性恰恰体现了好小说的魅力。“它最初是会认同小说里的主要人物,读者往往是被叙述者带着走的,一开始可能觉得孔乙己是一个挺可笑的人。但读到最后,看到那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文字很有画面感,隐含着鲁迅的分身。”

  在《背影》的解读视频里,当读到“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句时,倪文尖没有局限于通常语境下的感人父子情,而是结合朱自清父子的生平、交集细细梳理出缜密的时间线,读者会发现,《背影》蕴含了层次丰富的情感。“你父母给你的爱,有时候很让你感动,很让你受用,但你不爽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事情的另一面是什么?就是控制。”视频娓娓道来个中缘由,有网友点评,“突然理解了自己的老父亲”……

  “编学本、策划B站视频课,都是在探索语文教育的边界与可能性。”学者罗岗认为,如果把语文仅仅等同于创造性思维、文学想象力甚至文章表达能力,其实是很难教的,不是一会儿就教得出来,因此要找到“可教”的路径。学本编选古今中外名篇范文时,力求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对选文做旁批、提点、圈画等辅读助学处理。这就摒除了文章的生硬拆解,而是尽力找到当代读者“情绪共鸣”的燃点,打通经典与当下语境的新通道。

  “有时大家都不敢讲语文知识,其实语文还是有可教、可学的一面,需要顶层设计者去殚精竭虑、集思广益地研究。”倪文尖坦言,最初做《新课标语文学本》的动力“不在语文而在教育,这也是我们这代人的理想主义和情怀。高中语文应该告诉你怎样做一个中国人,你对中国的文化、文学的认同是什么。”他打了个比方,全面语文素养好比“五棵树”——文化传承、精神修养、现代思维、社会应用及语文才能,须齐头并进、不可偏废,“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语文基本素养,语文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甚至是习惯,是可以教的,是能够训练浸润习得的。”他希望通过选文和辅读,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论是应试能力,还是语文修养。对此,作家毛尖赞同“把语文教育的主战场拉回到学校”,而不是单一依赖课外辅导机构或靠家长“恶补”。





上一篇中国网络文学行业迭代升级

下一篇梵高油画《巴黎公园风景》首次亮相亚洲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