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系乎国运 《永乐大典》的编纂、流失与回归

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动态 > 文化新闻动态

文脉系乎国运 《永乐大典》的编纂、流失与回归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文脉系乎国运

  “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编纂、流失与回归

  位于国家图书馆的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在展出“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与再造”。《永乐大典》堪称“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从皇史宬到图书馆,从宫廷秘藏到人民所有,《永乐大典》的传奇经历,也是历史潮流的注脚。《永乐大典》的遭遇告诉我们:国家强盛,才能赓续与弘大文脉。

  《永乐大典》是空前绝后的古代类书

   

  永乐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的年号,这个年号从1403年一直使用到1424年。永乐时代,是明朝国力强盛的时代。迁都北京、建设紫禁城、郑和下西洋等大事,都发生在永乐时代。永乐时代,还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类书的诞生,这部类书以“永乐”为名,是为《永乐大典》。

  1403年即永乐元年,朱棣命解缙等人编纂一部类书,其诏令称:“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穰,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尔……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由此诏令可知,朱棣希望这部类书包举天下所有的文献,囊括所有的知识门类。类书与丛书不同,我们熟悉的《四库全书》是丛书,它依据自己的选择标准,完整收录单独的书,而类书则从单独的书中析出材料,再分门别类排列在一起。类书和数据库很像,输入一个关键字,就能查阅到散在各书中的相关材料。

  解缙接到任务后,组织人手开始编书,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朱棣赐名《文献大成》。但朱棣对此书并不满意,认为并没有将天下文献囊括殆尽,又命姚广孝、解缙等人在南京文渊阁开馆重修,此项工程始于1405年,竣稿于1408年,这便是《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仅目录与凡例就有60卷,全书共计22877卷,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以《洪武正韵》韵目编排内容,“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洪武正韵》是朱元璋命宋濂等人编纂的一部韵书,它包括76个韵目,每个韵目下包括许多字,如韵目“东”下包括冬、通、桐等字。《永乐大典》就用这种方法,将纷繁复杂的内容井然有序地进行排列。

  从保存下来的《永乐大典》遗册来看,它比一般的古籍要宽大得多,高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每册约50叶,书衣用多层宣纸硬裱,再用一层黄绢包裹,书皮左上方贴长条黄绢镶蓝边书签,标出卷数,书皮右上方贴小方块黄绢边签,标出韵目及本册次第。

  像《永乐大典》这样宏大的文化工程,只有在一个国家国力强盛并留意于文化事业时才能完成。由于《永乐大典》卷帙浩繁,成书之后并没有刊印出来。1420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永乐大典》正本也从南京移藏北京。此后,直到嘉靖年间才又抄写了一个副本,而仅仅是抄写副本也花去了五年时间。

  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永乐大典》遗册,都来源于嘉靖年间抄写的副本,永乐年间的正本连一页纸也没有流传下来,它的下落至今仍是个谜。副本抄好后,收藏在嘉靖皇帝新设的历史存档机构皇史宬中,到清朝雍正年间,转移到翰林院。实际上,《永乐大典》在此时已逐渐散佚,乾隆年间曾点查过一次册数,剩下九千余册。

  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利用《永乐大典》辑出许多已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书籍,但与此同时,一些馆臣也利用职务之便,将《永乐大典》携带回家,作为自己的私藏。

  对于《永乐大典》而言,更大的劫数还在后面。





上一篇5日18时52分“芒种”:仲夏来临,麦收在即

下一篇天长地久——二十四节气篆刻书法作品欣赏之芒种【组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