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国家图书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8年之久的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取得圆满成功,正式结项。
《六家文选》修复前后对比。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供图
也许还有人不清楚,什么是“天禄琳琅”?是书。那是一本书、一套书还是一屋子书?和很多清宫戏一样,故事要从乾隆说起。
中国古代皇家一直有收藏书和整理书的传统,这在清乾隆时期达到鼎盛。这一时期的宫廷藏书,不仅数量蔚为可观,品质也超越前朝。毕竟,对“十全老人”来说,书也得藏全。于是,乾隆在其即位第九年(1744),谕令诸臣择选内府秘藏书之精善者,在紫禁城中的昭仁殿设架庋藏,并御笔题写“天禄琳琅”匾额,高悬于殿内。
这,就是“天禄琳琅”的由来。
其实在清宫中,藏书之所并非只昭仁殿一处,内阁大库、文渊阁、摛藻堂、乾清宫、养心殿、武英殿、舆图房、方略馆等处都各有藏书。而“天禄琳琅”的特别之处在于,是乾隆将各处藏书中宋、金、元、明版旧书进行择选,掇之菁华而成。此后,乾隆四十年(1775),大学士于敏中等人奉敕整理、鉴定“天禄琳琅”所藏之书,并编成《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十卷,著录图书429部。
无论《永乐大典》还是《四库全书》,这些大众熟悉名字的典籍,在数百年的历史中总是经历各种天灾人祸,“天禄琳琅”也没有躲过这个“规律”。
对古籍来说,天灾,往往是火灾。嘉庆二年(1797)十月,乾清宫大火,连同配殿昭仁殿皆成废墟。火灾过后,殿内所藏书籍亦不知下落,清史档案中并未记载“天禄琳琅”藏书被毁情况。直至1925年,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昭仁殿时,也未见一册《钦定天禄琳琅书目》著录书,因而推测这场灾难已将“天禄琳琅”悉数焚毁。
火灾过后,已是太上皇的乾隆谕旨重建乾清宫。同时,曾领衔主编《钦定天禄琳琅书目》的彭元瑞奉敕再度编纂《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宫中各处善本再次被集中挑选,而后整理汇集藏于昭仁殿,仍用“天禄琳琅”之名。
这一次编写书目为二十卷,用时仅7个月,于嘉庆三年夏日编成,共收录善本664部。彭元瑞于《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末记:“《前编》宋、元、明外,仅金刻一种;《后编》则宋、辽、金、元、明五朝俱全。”
天灾难料,“天禄琳琅”尚能重生,但近代中国的危如累卵,让古籍与家国命运一般浮沉难测。
自清同治年间,朝廷开始将宫中修缮不及的藏书送出宫外,由书肆代为修复装潢。这期间,就有宫内办事者监守自盗,致使内府藏书流失,也开始形成“皇家-民间”的藏书交易市场,不少宫廷藏本流入私人藏书家手中。
到了清末,昭仁殿所存“天禄琳琅”已不足半数,原因有三:一是溥仪借赏赐伴读的名义运出宫外;二是臣子借溥仪退位之机巧取偷换;三是溥仪赏赐大臣。
伪满时期,溥仪曾将几十部“天禄琳琅”藏书变卖折现,其余的跟随其运至长春“小白楼”。储藏条件简陋,加上溥仪自己对藏书不以为意,许多藏书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采取任何防潮、防蛀措施,发生霉烂、蛀蚀、残缺。日本投降前夕,在溥仪逃离长春之时,这批藏书经历了周边人员的哄抢,其中一部分再次流入市场。剩余藏书几经辗转,最终运回故宫博物院。
抗日战争时期,尚存故宫的部分“天禄琳琅”藏书,跟随宫中其他珍贵文物一起南迁,其过程之艰难无需赘述。抗战胜利后,这批藏书又迁至台湾。
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大力支持,散佚的“天禄琳琅”珍本不少收归公藏。故宫博物院所藏“天禄琳琅”205部全部移交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善本特藏部。直到20世纪50年代,颠沛流离的“天禄琳琅”才终于安顿下来。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介绍,国家图书馆现藏“天禄琳琅”279部,其中宋、元刻本占比较大,并且保存着《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中最为珍贵的大部分古籍。
由于“天禄琳琅”书中不乏破损严重的情况,于是很长时间都作为未编书进行保管。直到2013年4-6月,国图古籍馆才完成了未编“天禄琳琅”古籍的编目,并在编目中对该书进行了破损状况初步调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下一篇: 去年我国实施1388个基本建设考古项目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