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词人姜夔和他的《续书谱》

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会 > 名人故事

布衣词人姜夔和他的《续书谱》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仔细阅读姜夔这一段诗论,可以发现,他的“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和苏轼说的是一个意思。“不求与古人合”就是没有蹈袭模仿,“而不能不合”是结果都在艺术规律的轨道上,因此它们必然都在峰顶目光交汇。“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说的是并不是成心人为造作要和古人不一样,但是服从内心的表现需要,按照一般的艺术规律去创造,结果自然就不一样。这里可看到姜夔思想的高度,他和北宋的艺术思想高峰苏轼走在了一起。当然,这也可能是受了苏轼影响,因为那段诗论最后他说了一句话:“其苏子所谓‘不能不为’者乎。”

  与苏轼有惊人相合处的还有这两段话。一是声明自己原来学黄庭坚,后来明白了必须离开黄庭坚,努力做到“不学”:“三薫三沐,师黄太史氏,居数年,一语噤不敢吐。始大悟学即病,顾不若无所学之为得。虽黄诗亦偃然髙阁矣。”这应该是从苏轼“常谓不学可”来的。另一段:“余之诗,余之诗耳。穷居而野处,用是陶写寂寞则可,必欲其步武作者,以钓能诗声,不惟不可,亦不敢。”则应该是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的翻版。

  清代学者在读了姜夔的这些诗论后,说:“今观其诗,运思精密,而风格髙秀,诚有拔于宋人之外者。傲视诸家,有以也。”(《四库全书提要》)在南宋文坛,姜夔的思想高度造就了他的艺术高度,由此也奠定了他的历史高度。

  中年献乐

  姜夔有通古乐音律之长,这是他的家学。他的名字姜夔之“夔”,是上古帝尧的乐官,而他字“尧章”,取自尧帝时代宫廷大乐《大章》。可以看出,他的家族有音乐情怀。

  姜夔有一个梦想:当时的宫廷大乐,多失于古制,年届中年的他,希望学有所用,有机会报效朝廷。庆元三年(1197)四月,他给朝廷上《大乐议》,提出了改革宫廷大乐,为大宋列祖作赞颂曲的建议,递呈尚书省。据记载,宁宗皇帝看到了这份奏疏,下诏掌管乐制的太常寺议之。谁知“蛾眉曾有人妒”。从屈原到司马迁,再到辛弃疾、陆游、姜夔,人性的弱点一次次使历史悲剧重演。姜夔以一介布衣身份上书朝廷改革乐制,在某些人看来,是犯忌了。所以结果是:

  斯人(姜夔)诣寺,与寺官列坐。召乐师赍出大乐。首见锦瑟,姜君问曰:“此是何乐?”众官已有谩文之叹:正乐不识乐器。斯人又令乐师曰:“语云‘鼓瑟希’,未闻弹之。”众官咸笑而散去,其议遂寝。

  相关官员邀请姜夔到太常寺一起讨论。乐官欺负姜夔没有见识过宫廷大乐,抬出了形制豪华的“锦瑟”。姜夔没见过,当然要问:这是什么乐器呀?这一问,大家一阵哈哈大笑:乐器都不认识还谈什么音乐!第一次上书就这么失败了。

  可以看出,邀请姜夔去讨论,是作秀给皇上看的。胥吏糊弄上司有的是办法。到了明代,关于这件事,终于有人把话挑明了。徐献忠在《吴兴掌故集》说:

  尧章长于声律,尝著大乐议,欲正庙乐。庆元三年,诏付奉常有司收掌,并令太常寺与议大乐。时嫉其能,尽识其器。有司遂以为器尚不知,安可议乐,是以不获尽其所议,人大惜之。

  这里的关键,就是“时嫉其能”。

  第一次上书失败,他不死心,两年后又重整旗鼓再次上书。这一次,他下大功夫研究了宋朝开国史,选取辉煌事迹,撰写歌词,谱成系列组曲。果然不一样:皇帝除了下诏交付乐官讨论,还给予“免解应礼部试”,即免除地方州县考,直接参加礼部考试。如果礼部试通过,就可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若通过这一关,就鲤鱼跳龙门了。

  这是姜夔离科举考试成功最近的一次。但礼部试的结果,还是没通过。绝望中,他把目光投向了过去束之高阁古法帖。书法,成为他晚年生命的避风港湾。

  《续书谱》:悲怆生命的最后安顿

  书法是“人书俱老”的艺术:它需要人生锤炼,反过来也“锤炼”人生。

  姜夔和书法,结缘很早,入道却很晚。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亦人亦神诸葛亮

下一篇文天祥的浩然正气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