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中的青泥岭

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民俗 > 中国传统文化

岁月中的青泥岭


作者:佚名       来源于: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岁月中的青泥岭

  青泥岭云海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王新瑛

  在陇南古河池大地的西南部,长龙似的盘踞着一条古道,它绵延山岭20多公里,穿越境内的水阳、大河、嘉陵、虞关等四乡镇。古道地势雄伟,崖峭坡陡,水秀山清。

  它,就是陇蜀道——青泥古道,其主峰青泥岭,因坚固如铁而被称作“铁山”,海拔2004米,居于蜀道中的天险之首。青泥古道,素有“秦陇屏障,巴蜀咽喉”之称,在公元前206年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而闻名,不仅有诗仙李白“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赞叹,还有诗圣杜甫行走至此的不朽之作……

  青泥岭,在历史记载中已名垂几千年。秦末战争中,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让刘邦当了汉王,封地为汉中。故道(雍城,即今宝鸡陈仓南至今大散关,再至今剑阁)是北进关中,南下巴蜀,西至陇上的枢纽。刘邦视之为汉中存亡的交通命脉,改故道为陈仓道,设置关隘,有阳平关、七盘关、褒斜关、七防关、鱼关、青泥关,派重兵戍守。公元215年,诸葛亮乘曹操退出汉中之机,占领汉中,凿通大小剑山道路,连通四川,称剑阁道,并设剑门关。从西北开通连接陇西和陇南的嘉陵道,为六出祁山开通了兵粮通道。

  一千多年过去了,时光的河流中一直回荡着诗人不绝的叹息,一段艰险难行的入蜀古道,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马铃儿的响声早已成为模糊的记忆,很美,也很遥远。循着时光的步履,在暖风融融的旷野中行走,如一枚草叶一样吸纳天地精华,前方不远处,仿佛潜藏着令人神往的传奇故事,只待我去聆听,去体味。

  翻过几道山梁,青泥岭的主峰突兀地跃入视野,许多人知道青泥岭,却不知道铁山就是它的主峰。铁山因其色似铁,得以此名。然而,令人心驰神往的,却是那些散落在时光深处的历史遗迹,一座庙宇、几棵古树,所有的一切都被岁月浸泡,让时间淘洗。我们一路追寻而来的好奇,在夏天的风中膨胀,一直觉得,青泥岭的神奇,不仅仅是因为伟大的诗人写过,还以不可逾越的磅礴气势,横亘在徽县东南嘉陵、大河、虞关三乡镇之间,绵延20多公里。

  铁山的半山腰有几座房屋。阳光温婉地洒在一座古旧的戏楼上,残破的戏楼仿佛饱经风雨的老人,衣衫褴褛却肃穆沉寂。对面是太和庵。据说,曾经有一位皇帝为避乱入蜀,途经青泥岭时在太和庵住下,因此也叫太平庵。戏楼与太和庵遥遥相对,印证了“爷庙对戏楼”的民间俗语。古旧的戏台,不知道承载过多少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庙会期间,这里要唱三天大戏,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一派人头攒动看戏的热闹场景。

  从太和庵屋后的斜坡向铁山峰顶攀登,走着走着就累了,顺势坐在坡边的石块上歇息,喘着粗气儿俯瞰远处的山川田野,山下的路变得细瘦了许多,让人一时难辨来时的方向。房前屋后的树木,那些安静的农舍,正在享受沐浴在阳光下,尽显端庄朴素。起身进入一段灌木林,带刺儿的枝条笼着迂曲的羊肠小道,伸进铁山沧桑的梦里。蒿草丛中,七零八落的城砖泛着幽冷的光芒,像无语的倾诉。邑人清乾隆进士张绶对铁山有这样的描写:“自下而上约十里,路仅容足,步步险绝。”曾几何时,这条陕甘入蜀要道从虞关至铁山,沿途悬崖绝壁,栈道凿石成路,全用铁链勾连。如今,连接通蜀要道的铁链早已不知所终,峭壁上依稀可辨的古栈道,也被丛生的树木覆盖,被无情的风雨打磨。

  到了山垭处,眼前豁然开朗。向右再走数步,有一处院落、几座庙宇,古时候的铁山寺大概就在这个位置了。院里院外旧砖新瓦混杂,一块饱经风雨的石碑矗立在瓦砾之中,岁月无情,碑文已经模糊不清了。庙门都上着锁。几处残垣断壁孤零零地立在一角,它们见证过岁月的凄风苦雨,历经过人间的悲喜巨变,衰老的身躯映衬着苍松、荒草,已经变成山的一部分。

  往左攀上一座峰顶,除了来路之外,虽然三面悬崖,周围却十分开阔,地势平坦处有一座庙宇,据说是玉皇大殿,门上依然挂着锁。蒿草丛中散落着一些石柱,大多残缺不全了,看着很像院落边上的栅栏。阳光依旧洒在庙宇的屋脊上,影子扑在荒芜的院落,如难以穿越的梦境。依稀可辨的壁画,还能勾勒出庙宇曾经的华贵,但在岁月的冲刷下,无论如何都难以再现当年的真容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寻迹秦直道

下一篇探访长城遇见海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