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轨治理凉州:前凉肇基,五凉开启

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民俗 > 中国传统文化

张轨治理凉州:前凉肇基,五凉开启


作者:佚名       来源于: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公元308年,前赵国刘渊派王弥率数万之众,先后攻掠青、徐、兖、豫四州,横扫中原,进逼西晋首都洛阳。西晋朝廷派人向凉州刺史张轨求援。张轨派凉州名将北宫纯、张纂、马鲂、阴浚等人率兵向洛阳进发。北宫纯等率军抵达洛阳时,叛军王弥已攻至洛阳津阳门。北宫纯挑选一百多勇士,到洛阳城外列阵抗敌。面对数万叛军,北宫纯带领凉州铁骑横冲直撞,来回拼杀,把叛军阵型冲得七零八落,西晋后援部队趁势冲杀过来,王弥溃败逃走。

  公元309年,前赵国刘渊派第四子刘聪率兵南进,大败西晋军队,一度进兵至洛阳附近的洛水。西晋再次请求张轨派兵援助,张轨仍然派北宫纯等率兵救援洛阳。北宫纯率凉州铁骑,出其不意,夜袭前赵大营,斩杀刘聪部将呼延颢,军威大振。此时,刘聪手下另一位得力助手大司空呼延翼又死于军中内乱,再加上西晋其他各路勤王军的陆续到达,刘聪被迫退军。

  两次解围,洛阳军民歌颂道:“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凉州鸱苕,寇贼消。鸱苕翩翩,怖杀人。”此歌谣见于《晋书·张轨传》,后人称之为《京师为张轨歌》或《凉州大马歌》。

  置郡设县,安置难民

  西晋末年,中原大地接连发生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当时刘渊的匈奴兵横扫关中,氐族、羌族的乱军侵掠陇右,整个中原及关中一带“流尸满河,白骨蔽野”,幸免于难的人们开始四处流亡逃难。

  凉州由于地处偏远,再加上张轨的有效治理,局势相对稳定和安宁,成为中原士民眼中的世外桃源。长安地区流传一句歌谣:“秦川中,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在此形势下,凉州就成了各地人士争相前往“避难”的理想处所,他们纷纷挈妇将雏,向凉州而来。那时,通往凉州的漫漫长路上,到处是离乡背井的难民。这种悲壮的场面,被史家描述为“中州避乱来者,日月相继”。

  面对数量巨大的难民,张轨上书朝廷,将流民安置于姑臧西北,另设武兴郡,下辖武兴、大城、乌支、襄武、晏然、新鄣、平狄、司监等八县。有专家学者考证推测,张轨新设武兴郡,容纳的人口至少有四五千户。前来凉州逃难的百姓每天都在增加,张轨又在西平郡(今青海西宁市)设置晋兴郡(今青海民和县西北,湟水南岸)以收容流民。

  平息内乱,抑制豪强

  张轨治理凉州之时,一些豪强大姓势力发动了一场颠覆张轨统治的行动,代表人物就是张越。张越出身凉州大族,当时任梁州(今陕西汉中、四川东北部)刺史。他听到一句谶言,大意是说张氏将要雄霸凉州。张越自认为能力超群,或许这句谶言要在自己身上应验,于是,他托病回到凉州,迅速与其兄酒泉太守张镇及西平太守曹祛、凉州别驾麹晁等人勾结在一起,暗中谋划取代张轨。

  公元308年,54岁的张轨身患中风,不能说话,暂由儿子张茂代管凉州。张越等人便诬陷张轨无视朝廷,打算让儿子张茂世袭凉州牧,计划先让秦州刺史贾龛代替张轨,然后再取代贾龛。张越派人到长安,在南阳王司马模面前诬陷张轨。蒙在鼓里的司马模不知其中有诈,当即派使者到达秦州,命贾龛出任凉州刺史。贾龛准备接受任命,其兄责备道:“张轨乃当今名士,在凉州威名卓著,你有何德何能取而代之!”贾龛如梦方醒,坚决辞谢。朝廷又想任命侍中爰瑜担任凉州刺史。张轨下属杨澹正在陕西扶风,听说此事,他快马加鞭来到长安,采用割耳进谏的方式,向南阳王司马模控诉张轨遭人陷害。司马模恍然大悟,便上疏朝廷,停止更换凉州刺史。

  张越、张镇眼见计谋不成,就擅自向凉州各郡县发出檄文,要求废黜张轨,由张越取代张轨。张轨看到檄文,心灰意冷,一面派人上书朝廷解释原因,一面准备车马,打算回河南宜阳养老归隐。张轨的遭遇激起凉州军民的气愤和同情。长史王融、参军孟畅等人撕碎张镇发来的文告,劝谏张轨诛杀张镇兄弟。武威太守张琠派儿子奔赴京师,代表凉州吏民上表朝廷说:“听说朝廷听信流言,打算更换凉州刺史,百姓惊慌不安,如同将要失去父母。”强烈希望朝廷留任张轨。晋怀帝得知真实情况,特下诏慰劳张轨,下令张轨平定内乱,继续镇守凉州。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十年卧薪尝胆,张骞在等什么?

下一篇走近武威出土西夏木板画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