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丝路】泾川大云寺之千年传奇

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民俗 > 中国传统文化

【寻迹丝路】泾川大云寺之千年传奇


作者:佚名       来源于: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泾州大云寺,正是在隋代大兴国寺原址兴建的皇家寺院,由技艺精湛的工匠择上好材料,专为佛祖舍利打造了精美绝伦的金棺银椁铜匣之器,最后用琉璃瓶盛装,由武则天敕令重新隆重瘗藏,建塔以供。

  早在隋唐之时,这些舍利便已是名动天下、光耀四海的国之重宝。

  1964年佛祖舍利惊现于世,立即轰动海内外,被称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1971年,郭沫若亲自鉴定已经调至甘肃省博物馆珍藏的金棺银椁和佛骨舍利,给予高度评价:“舍利石函,贵在石函!”五重套函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称:泾州大云寺地宫和舍利石函中的金棺银椁,最早将中国传统棺椁葬制引入佛教文化,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瘗埋制度上的划时代变革。

  1969年:再现辉煌

  仅仅过了5年,祥瑞再临泾土大地。

  1969年冬,几乎在之前发现舍利的原址上,又发现了一个刻有“比丘慧明造舍利石函”字样的长方形石函,石函长67.5厘米,函体正面阴刻楷书铭文104字,落款“大周天和二年岁次丁亥八月庚子五月二十三日壬戌”。

  函内置大铜函,铜函内盛小鎏金铜函,其内装琉璃瓶,瓶中装有32粒舍利。

  据石函铭文介绍,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泾州宝宁寺和尚慧明为佛祖造像时,将佛像和舍利一起供养安奉,以求“合国黎庶俱登正觉”之愿。

  2005年3月,苗木基地施工时在发现石函原址上又出土了高1.8米的北周早期立式石雕佛像。佛像的出土和石函铭文记载相符,也印证判定了这批出土的32粒舍利为北周早期,同时将古泾州舍利供养史提前至北周早期。

  为了让千年大云寺重现世界,再现佛教文化在泾川的辉煌历史,2007年在古泾州大云寺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寺博物馆,用于承载大云寺佛教文化遗产。这也是目前甘肃境内最大的仿唐风格建筑群。

  2013年:世所罕见

  2012年12月31日,在复建的大云寺东墙外修路时,发现了两处佛像窖藏。出土上至北魏、下至唐宋,时间跨度近600年,共270余尊佛像。这些佛像造型精美、风格多样,对研究北魏至宋代佛教造像艺术在泾川的演变提供了丰富的证据。

  2013年1月,在佛像窖藏旁发现了宋代龙兴寺(与隋大兴国寺、唐大云寺一脉相承)地宫1处,第三次出土当时僧人搜集供养的佛牙佛骨和诸佛舍利2000余粒。这也被认为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西有敦煌莫高窟,东有泾川大云寺”。

  一个地方能发现佛舍利已属罕见,而在泾川县,从1964年到2013年,短短49年间,3次出土佛舍利及佛教文物。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三批舍利的发现地,都在同一区域。

  著名学者楼宇烈对此高度评价:“在全国是没有的,在世界上也是非常少见的。”

  据铭文记载,这次发现的佛舍利埋藏于宋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1000多年前关于这些舍利的又一斑斓画卷徐徐展开。

  宋代泾州龙兴寺僧人智明、云江二人为重振寺庙,再兴佛光,便云游化缘,寻访佛骨舍利,安奉寺中让信众瞻礼供养。

  据其师父讲述,佛陀灭度后舍利分为八斛四斗,散于各处供养。他们风餐露宿、风尘仆仆,足迹遍布广大村落、城镇和寺庙之间。一路广施善行,接济贫民,举行祈福超度法会,获得了众多信众和百姓的支持。

  历经20多年艰辛,智明、云江等僧人迎奉的舍利达到2000多颗,也积获了不少善款。于是他们重修寺院,又兴香火,整个佛寺焕然一新。一天,正在禅修的云江和智明眼前一亮,原来是供养在佛像前宝瓶中的舍利绽放异彩,闪烁着圣洁的光芒。他们顿悟只有将舍利庄严安奉,方可长存人间、万世供养。于是便准备将舍利安奉在寺内曼殊院文殊菩萨殿内,但云江已安然圆寂。

  公元1013年农历五月十二,他将舍利分成六份,盛装于不同的琉璃瓶中,将琉璃瓶放入匣中,再把佛骨、佛牙用镇寺缀金袈裟包裹,并请来主理泾州佛事的僧正惠照大师、高僧义英,以及为此事倾尽心血的比丘义演、撰写铭文的义梃、助缘俗家弟子陶知福等僧众,合力将佛骨舍利安奉于地宫之中。

  明洪武年间,一场洪水损毁了泾州城。州城之后迁至南岸,原龙兴寺址也变成了耕田。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占据祁山要道,仇池国兴旺的关窍所在

下一篇人文·创世纪·伏羲|伏羲庙楹联赏析之二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