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扎实推进文化传承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动态 > 文化新闻动态

陕西扎实推进文化传承发展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原标题:陕西扎实推进文化传承发展

陕西扎实推进文化传承发展

  图①: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

图②:西安小雁塔。  袁 博摄(影像中国)

  图③:陕西考古博物馆展出的文物。

  图④:夜幕下的古都西安。

  图①③④均为本报记者张丹华摄  制图:汪哲平

  文博之城

  助力文明探源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陕西省委网信委联合指导的“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启动。

  走进陕西考古博物馆,唐代风格、园林化设计的馆舍,大气磅礴又不失秀美,吸引着考古爱好者纷至沓来。

  “这座以考古为主题的博物馆,历时10年精心筹建,展出的5000多件出土文物,每一件都蕴含着文明的基因和密码,承载着古人的智慧,是无价之宝。”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陕西考古博物馆馆长孙周勇说。

  考古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陕西文物资源丰富,为探明“何以中国”,揭示文化传统,讲好中国故事,陕西考古人孜孜不倦。

  探索未知、揭示本源。陕西省文物局近日发布最新成果——黄河流域发现百万年连续古人类文化遗存。“新发现拓展了黄河流域古人类生存演化的时空框架,更加有力地实证了我国百万年不间断的人类发展史以及中华文明的突出连续性。”陕西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文利说。

  多年来,陕西持续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石峁遗址、半坡遗址、秦咸阳城遗址、秦始皇陵、法门寺遗址等11项考古项目入选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布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提升博物馆建设水平,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踏入三秦大地,游客可以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寻找最早记载“中国”一词的青铜器;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修复现场观看被历史磨损的文物重现光彩;游陕西历史博物馆一窥盛唐的华丽与精致……

  神奇博物之旅展示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绝的总体特征。目前,陕西已建成博物馆350座,平均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博物馆成为文物保护与展示的重要窗口。

  重视丝路考古,加强考古能力和学科建设。作为首位进入中亚考古的中国学者,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带领考古队经过20余年的努力,最终确认了《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的古代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遗存,为丝绸之路考古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等单位考古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在工作中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考古学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将我国本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和大遗址考古的理念和实践带出国门,无私分享。

  科技赋能

  拓展创新空间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如何借助新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10多所高校、1500多家科研机构,陕西科研实力雄厚。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北斗导航、“蛟龙入海”等,细细探寻一个个“国之重器”的背后,无不体现了来自这一西部省份的科技与“智慧”。

  众多优秀人才形成的创新力量,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都活起来。

  锦鲤跃上天空,漫天烟花绽放,大明宫含元殿辉煌再现,玄奘西行地图徐徐展开……在西安大唐不夜城,只需戴上AR(增强现实)眼镜,这些绮丽景象便会出现在眼前。“太神奇了!”游客们连连惊叹。

  “盛唐幻镜”是大唐不夜城今年上线的新项目。该项目采用AR技术塑造数字拟态景象,将其嵌入线下真实场景,在虚实融合中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数字化体验。

  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西安博物院古籍藏量达10万余册(件)。怎样让古籍走出藏经阁,从文物变成文献,发挥出作为书的价值?这一直是西安博物院藏品保管部负责人伏海翔思考的问题。

  古籍数字化保护项目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借助“互联网+”,目前西安博物院10万余册(件)院藏古籍已经全部实现了著者、装帧、版权等内容的完整性著录。通过与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版本馆等重要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文献交流,古籍活了起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首届贵州科技节举行

下一篇一带一路全球行丨驼铃悠悠,丝路奇珍鉴往来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