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将构建海绵城市生态空间格局 迈入海绵时代 来源: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智库 文章作者:佚名 有着“东方水城”之称的苏州,水生态本底条件优越,不仅城市内部密布的水网对雨水滞留和调蓄的能力很强,近年来逐步扩展的大面积绿地和河湖湿地等生态结构网络,也为苏州建设海绵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苏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到2020年,苏州在保护规划区内河网、湿地、大型绿地等天然海绵体的同时,要构建一个“凭临太湖,西水东水、五楔两带、内环外廊、多节点”的海绵城市生态空间格局。 “海绵时代”来临,将为城市带来哪些改变?规划已然描绘出了蓝图。 保障水安全中心区防洪标准200年一遇 水源水质100%达标 苏州作为水城,确保城市不因水灾受害是基础。 对此,海绵城市规划中提出了详细的对策。在区域防洪体系中,落实太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实施环湖大堤后续工程,提高流域洪水蓄滞能力和水资源调蓄能力;从望虞河北排长江,自太浦河东流黄浦江,增加排泄太湖洪水能力;建设京杭运河沿线城镇群联合防洪体系,降低周边洪涝风险。 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将提高。其中城市中心区为200年一遇,其他地区为10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上,城市中心区为50年一遇,其他地区为30年一遇。同时,为保证行洪安全,将逐步建设疏通主要防洪排涝通道,包括望虞河、太浦河、吴淞江、京杭运河等主要洪水外排骨干河道,以及元和塘、外塘河、娄江等中心城区主要防洪排涝通道。 饮用水的安全保障同步进行,规划提出以太湖为水源、阳澄湖为第二水源,西塘河为应急水源,实施区域集中供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要达到100%。同时实施望虞河引江济太工程,以长江水源补充太湖水量、改善太湖水质,并要注重维护太浦河、望虞河两条清水通道,更好地保障苏州市饮用水安全。 提升水环境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8% 全面消除黑臭水体 城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这是规划提出的水环境目标。 通过限制排污总量,强化流域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健全城镇污水管网,完善雨污分流体系等措施,到2020年苏州市区、县级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将分别达到98%、9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要达到80%。通过河道综合整治、湿地恢复与重建、河湖岸线治理、生态林建设、水生态修复和科学清淤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 针对黑臭水体这一治理难点,规划提出要从源头控制污水排放,严禁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水体;展开内源治理,排查并清理水体沿岸的垃圾临时堆放点,种植水生植物,对水体进行清理和维护。流水不腐,促进水体流动也是一个重要措施,主要通过拓宽束水段、打通“断头浜”、配置水位差、科学调度水流等方式来实现。 利用城市再生水、雨洪水等作为城市水体的补充水源,增加水体流动性和环境容量,也是除黑消臭的重要措施。与此相应,优化水资源利用方式也提上日程,规划提出要建设城市再生水厂,使城区污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20%,雨水利用替代自来水比例不低于2%。 修复水生态划出河道蓝线 新建区生态岸线占比80%以上 根据规划,苏州将划出河道蓝线,在蓝线范围内禁止从事破坏河网水系、与防洪排涝和水环境保护要求不符的活动。 目前中心城区内水系的护岸形式有4大类,分别为硬质型、自然生态型、生态护砌型和湿地生态型,其中硬质型岸线长度占比86%,自然生态型驳岸占比约10%。作为重建并恢复水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措施,规划提出,新建地区生态岸线比例要达到80%以上。对已经建成的河流岸线,古城区内在侧重历史风貌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生态改造,其他区域的岸线也要结合实际条件改善其自然生态性,同时要提升现有的生态型岸线景观功能。 恢复河流植被缓冲带,减少不透水地面,最大程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等,也是修复水生态的有效措施。其中,通过优化绿地种植结构,可以更好地发挥植被降温、增湿的作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传承水文化保护古城水系水巷 打造水文化观光线 水之于苏州,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更是贯穿2500多年历史人文的脉络。作为江南水乡文化的重要支脉,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其中,苏州的水功不可没,不仅给城市带来了河街并行的独特格局、人家枕河的精致景观,还带来了水陆通衢、万商云集的繁荣盛景。 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规划要求将苏州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与海绵城市工程有机结合,吸纳水文化遗产中蕴藏的治水理念、文化脉络等,例如,加强古城水系与水巷保护,将建筑、道路、河道和绿地公园等与水相关的元素串连起来,构成层次丰富、互相呼应的连续空间,让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水文化风貌更为鲜明生动。 同时,规划提出要以苏州城区为核心开展水文化建设,在苏州古城保护区和海绵城市综合试点区建设水文化集中展示区,并且沿太湖线和运河线打造水文化观光线,还要结合水文化遗产和海绵设施打造水文化景观等。 新看点都在这 ●海绵城市布局规划 规划提出,苏州要构建“凭临太湖,西水东水、五楔两带、内环外廊、多节点”的海绵城市生态空间格局。 其中,“凭临太湖”是指将太湖作为规划区最为重要的生态要素进行保护,发挥太湖生态、供水、防洪、景观等多种功能。 “西山东水”指规划区西部自然存在的低山密林片和东部的河网湖荡片。其中,西山片区包括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藏书林公益林、清明山生态公益林等山、林要素,东水片区包括大部分城市建成区及阳澄湖、澄湖等周边湖荡的部分区域。 “五楔”包括西南角“七子山-石湖-东太湖”、东南角“澄湖-吴淞江-独墅湖”、东北角阳澄湖、西北角三角咀、西部“阳山-天平山-灵岩山”5个绿楔。 “两带”是指南北向穿越规划区的京杭运河带和东西向贯通规划区的胥江-娄江运河带。 “内环”是指规划区范围内的古城内河环。“外廊”指元和塘、西塘河、上塘河、老运河、葑门塘、外河、斜塘河、胥江等主要水系通道和滨河绿地。 “多节点”是指规划区范围内一定规模的湖泊、绿地,在空间格局中起到重要的节点支撑作用,成为雨水调蓄、净化、利用的场所。 ●城市建筑和景观 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将以“滞、蓄”设施为主,优先保护和修复毛细水体的自然蓄滞功能,配合雨水渗透、雨水净化和利用等低影响开发设施,以达到径流总量控制和径流污染控制要求。中心城区公共海绵设施有防洪排涝河道、大型湿地、湖泊、市级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 ●海绵型公园与绿地 海绵型公园通过内外联动,将雨水花园、湿塘沟渠等与城市水系、河道相互连通,并使园区内部的集水、蓄水、排水设施与市政管网设施进行衔接。海绵型绿地主要起到重要廊道作用,其建设强调与其他海绵设施衔接,统筹协调开发地块内部的雨水管理。在绿地树种选择上,优先选用本土植物,根系发达、茎叶繁茂、净化能力强的植物,以及耐涝又抗旱的植物等最为适合。 ●海绵型道路与广场 其主要思路是变快速汇水、排水为分散就地吸水,提高城市道路、广场对雨水的渗、滞、蓄能力。新建道路的绿化带采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等形式,在道路侧石预留雨水蓄滞通道等,增加道路绿地的雨水吸纳能力;城市广场因地制宜采用下沉式结构,或者配套建设雨水调蓄设施,最大程度减缓雨水径流。 ●海绵型建筑与小区 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要率先落实海绵型居住区建设要求。新建住宅小区要规划建设雨水系统;推广建筑雨水收集利用和屋顶绿化技术;小区室外步行道、停车场采用透水铺装。 机关、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交通场站和商业综合体等各类大型公共项目,要尽量减少硬质铺装面积,推广使用透水铺装、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和下沉式广场。规划用地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新建建筑物要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设施规模为每1万平方米不小于100立方米。此外,鼓励工矿企业和工业厂区采用海绵城市技术,有条件的建设雨水收集、蓄存和利用设施。 ·上一篇文章:痛心:男子闹市跳楼砸死2名艺考女生,3人经抢救无效死亡·下一篇文章:李子柒年赚1.6亿?跑赢六成A股公司 【相关内容】 杭州助力构建长三角城市“幸福圈” 佚名 标题 副标题 全文 作者 关键字 导航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