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然博物馆 来源:杭州休闲娱乐网 文章作者:佚名 浙江自然博物馆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省级自然历史博物馆,也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始建于1929年。2009年7月,新馆建成开放。这里有近13万件珍贵的馆藏标本,记录地球的生命历程;这里以深入的学术研究探索奇妙的生命世界;这里用生动的展示叙述人与自然的故事。 上篇 回眸与展望 浙江自然博物馆从创建至今,已走过了八十个春秋,历经几代自博人艰辛努力地传承、积累和探索,业已发展成为一个理念先进、国内一流、富有浙江特色的自然博物馆。值此八十年馆庆之际,对建馆历程和事业发展作一简要回眸、梳理和展望,旨在增强全馆职工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同时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继续关心和支持浙江自然博物馆,督促和激励自博人不懈地成长和进步。 浙江自然博物馆馆史,应该追溯到1929年首届西湖博览会基础上创建的浙江省西湖博物馆。据史料载,当年规模空前的博览会分“八馆二所”,其中博物馆设水产部、植物部、动物部、昆虫部、瑶山部、矿产部及动物园等展示,内容丰富,展品众多。鉴于这次盛会影响深远,展品来之不易,博览会呈请省政府设立了西湖博物馆,部分展品移赠博物馆以作留念和永资观摩。西湖博物馆草创之际,还很难建立一个较为系统的自然类陈列。当时西湖博物馆技师兼自然部主任,后来任馆长的董聿茂先生看到这种情况后,就带领几位助手到浙江、福建、广东、山东、青海等地采集和制作了许多动植物标本,同时还开展了国际间的标本交流,这些工作极大地丰富了西湖博物馆的自然类藏品,博物馆学术研究也从此发端。抗战期间,西湖博物馆辗转迁徙。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董聿茂先生和他的同事钟国仪、钱惠馨、康美业、顾剑谊等历经艰辛,将博物馆的藏品和图书、仪器保护下来,同时继续开展标本采集和科学研究。筚路蓝缕和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激励了一代代自博人不息进取。 新中国成立后,西湖博物馆获得新生,1953年更名为浙江博物馆。1984年7月,浙江博物馆的自然之部分出单独建制,成立了浙江自然博物馆。建馆初期,囿于馆舍、经费等原因,博物馆的功能运作一度受到制约,无固定陈列场所,影响了社会教育功能的有效释放,在社会上“隐姓埋名”10年之久。然而,自博人对新形势下馆建和发展的实践探索始终没有停止,自博人忠于职守、精勤业务、淡泊明志的进取精神和务实作风始终未曾断代。付出换来了成绩:1991年建成库房业务楼,1998年1月建成陈列馆;藏品收集汇聚了浙江省自然类藏品之精华,门类齐全、珍品荟萃;学术研究成果斐然,多项成果获奖;展示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建立广泛的合作渠道。尤其是陈列馆建成开放后,社会作用日益显现,政府投入同步递增,易地建设新馆提到了议事日程,并被列入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省“十五”重点建设项目。通过精心筹备、辛勤建设,新馆于建国六十周年前夕建成开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馆开馆标志着浙江自然博物馆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转折和飞跃,一座全新的自然博物馆将更好地承担起应有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责任。浙江自然博物馆将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完善内部机制,坚持“共建共享、文化惠民”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营造良好的场馆环境,努力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不断提高为观众、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质量,使新馆真正成为全国自然与环境科学教育普及基地、浙江省自然历史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浙江省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信息库、青少年自然探索和科学体验的文化场所、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积极探索与实践科学发展新模式,构筑陈列展览精品化发展之路、教育服务品牌化发展之路、科普下乡常态化发展之路、藏品征集多元化发展之路、学术研究集约化发展之路、内部运行管理科学化发展之路、后勤服务社会化发展之路、安全管理标准化发展之路、信息管理现代化发展之路、馆际协同共享化发展之路。 浙江自然博物馆业已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科普教育基地和杭州市环境科普基地,被评为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省假日旅游服务优秀单位、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先进单位、省级安全示范单位、省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和全省文物系统一级风险单位安全管理示范单位,在博物馆三大功能运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藏品管理 科学规范 自然类藏品是自然界客观真实存在及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物质遗存,主要指经过整理而保持原形的动物、植物、古生物化石和岩石矿物等的实物样品,也是博物馆开展展示宣传、科学研究、对外交流的重要物质基础。作为博物馆置于其公共信托管理之下收藏的物品,其积累绝非旦夕之功,保管更应克尽厥职。自博人深知藏品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无论什么时候总是千方百计地去收集和保护藏品。 浙江自然博物馆依据自身性质、任务,酌定收藏方向及运作规划,建立了藏品征集工作委员会,业已初步构建了科学合理具有自身特色的馆藏品体系,使藏品收藏更科学、更全面、更具特色并可持续发展。通过自行采集、发掘、征集、社会(个人)捐赠等途径,收藏了包括古生物、矿物、岩石、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水生无脊椎动物、昆虫及自然油画等各类藏品。业已登记入库的藏品近13万件,门类齐全,珍品荟萃,集自然类藏品之精华。其中恐龙蛋、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文化遗址动物遗骸、海洋生物、鸟类等收藏丰富,独具特色。礼贤江山恐龙、临海浙江翼龙、云贵龙、鲸鲨、灰鲸、野生华南虎等百余件标本堪称国内外同类标本之最。这是几代自博人竭力蒐集、悉心守护、精勤研究的成果,为全馆业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藏品支撑。 浙江自然博物馆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确保藏品安全。建立了完善的保管制度并严格实施;设立专业保管部门,配备专职保管人员;采用电子化藏品管理系统,使藏品管理数字化;藏品库房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并分类保存;建有超低温冷冻室,定期对标本进行杀菌处理;藏品登记账物相符,存放有序,取用方便;认真做好藏品档案,所有珍稀藏品都已经建立藏品档案,并采用电子和纸质文本双套备份,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馆藏一级文物优秀档案(单位)。 学术研究 成果斐然 博物馆研究工作应为收藏和教育服务,除了与本馆性质相关的专业学科研究外,还有现代博物馆学的研究。浙江自然博物馆历来十分重视学术研究工作,建立了学术工作委员会,专业人员占五分之四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研究人员28名,中级18名。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浙江自然博物馆专业人员的野外考察、标本采集工作从未间断过。良渚遗址、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都留下了他们的印迹;九龙山、凤阳山、大盘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保护都记下了他们的功劳;长兴“金钉子”地质剖面、丽水恐龙和东阳恐龙化石发掘现场都流淌过他们的汗水。在实践中,浙江自然博物馆遵循自身特点量力而行,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主持或参与编撰《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动物群》、《在传播科学中传承文明——博物馆研究论文集》、《四川井研——完整的蜥脚类恐龙——毛氏峨眉龙》、《杭州野鸟》、《浙江农田贝类》等专著50余部,其中《浙江自然博物馆馆藏珍品图集》荣获第十三届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和浙江省优秀图书一等奖;编撰出版《世界动物大图集》、《新世纪动物百科》、《恐龙》等科普书籍 10 余册;发表学术论文近500篇,其中《我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现状与拓展对策》一文在“百年文博——我与博物馆”大型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主持和参与浙江九龙山、浙江大盘山、浙江韭山列岛、浙江五峙山列岛等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考察或总体规划编制;承担了“自然藏品分类定级研究 ”、“黑嘴端凤头燕鸥繁殖生态及保护对策研究”、“浙江翼龙化石研究”、“浙江文化遗址古环境研究”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 100多项,其中20多项科研成果获奖。此外,以浙江自然博物馆为依托,相继成立了浙江·人类与自然油画院和浙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承办了由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主办的培训班和研讨班3届及2005年海峡两岸当代博物馆展示理念高级研讨会,承办或协办了4届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不仅为浙江自然博物馆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而且对推进浙江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和促进浙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展示宣传 精彩纷呈 展示宣传是博物馆的首要职能,也是博物馆最具个性的外观表象,体现了这个馆的综合能力和公众服务意识。为此,自博人牢记宗旨,以“走进博物馆,科教育新人”、“走出博物馆,拓展科教阵地”为己任,努力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形式多样的展示宣传活动,不断提高为观众、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质量,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先后举办“动物界演化过程”、“劳动创造人”、“动植物陈列”“′29西博会自然标本展”、“弘扬正气 铲除邪教”、“海峡两岸鸟类摄影展”、“中国大陆6亿年——浙江自然博物馆化石精品展”等各种自然类陈列展览上百个次,受益观众上千万。其中1958年“中国丝绸展”被誉为“中国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象征”;1998年“恐龙与海洋动物陈列”荣获′98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007年“火眼金睛——杭州海关‘11.1’缉获珍贵化石特展”获浙江省陈列展览最佳综合效益奖。 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服务是博物馆展示宣传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向公众传播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有效手段。浙江自然博物馆精心策划、认真组织生动活泼、具有特色的科普活动上百个次。一是利用节假日、纪念日开展活动,如每逢国际博物馆日、地球日、六一儿童节、春节等都要举办“自然知识有奖竞赛”、“生态知识抢答”、“展厅寻宝猜谜”等活动。二是结合社会热点开展活动,如在预防“非典”期间,及时开展“生命与环境”有奖征文活动;每年“爱鸟周”期间,举办“万名儿童画百鸟”、“小学生观鸟赛”活动,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和欢迎。三是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开展活动,如组织“我爱大自然夏令营”,“小讲解员兴趣班”、“亲子家园”、“科普小讲堂”等活动。其中“万名儿童画百鸟”等四个活动教案被中国科普研究所列入《自然科学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一书。此外,先后与150多所中小学校缔结联姻关系,实现馆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了青少年科普队伍,通过组织丰富的科普活动向青少年普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精神、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培育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和未成年人辅导员队伍,在协助做好陈列讲解、科普讲座、野外考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业已成为科普宣传工作的主力军。 浙江自然博物馆努力发挥省级馆作用,注重与省内外博物馆的交流和协作,先后为市县级博物馆、自然保护区等数十家博物馆提供标本、参与设计布展、培训讲解员;赴省内外举办巡回展览近百个次。其中1987年至1988年组织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现代油画、水彩画”赴国内五省市巡回展览,影响深远;2001年援藏承办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大庆活动项目之一的“神秘的藏北高原——自然资源暨科考成果展”,受到中央代表团及当地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赞扬与好评;2008年与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建立了浙江自然博物馆天目山分馆,使博物馆的展教功能得到有效延伸。 对外交流 日益广泛 开展博物馆对外文化交流,对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增进国际博物馆间的认识、合作与互助,了解发展现状和经验教训,提高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馆之初就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交换到鸭嘴兽、袋鼠、大极乐鸟、日本大鲵、堪察加拟石蟹等珍贵标本。独立建制后,先后赴日本等国举办“中国化石展”、“中国大陆六亿年——恐龙的故乡,浙江省的化石”、“侏罗纪恐龙大展”、“恐龙大陆”等7次展览;2004年与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缔结了姊妹馆关系;先后接待了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日本千叶县立中央博物馆、韩国崇实大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荷兰海牙科学院、德国玻璃制作公司、俄罗斯科学院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及外宾60余批次;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芬兰、瑞典、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考察、研修和学术交流100余人次。近年来,积极开展与境外博物馆合作进行科研项目研究:与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联合开展舟山群岛繁殖海鸥的调查研究;与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等进行野外调查、恐龙发掘、化石研究和学生教育、专业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合作,多项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中美合作项目《恐龙蛋和教育》获美国科学基金资助。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浙江自然博物馆将进一步拓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国际博物馆间的友谊,更好地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服务。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下一篇文章:杭州华夏紫砂博物馆 【相关内容】 浙江南浔:千年湖笔书写华美篇章 佚名 斯洛文尼亚开启第18届夏季博物馆之夜活动 佚名 故宫博物院位列海外综合影响力前十博物馆榜首 佚名 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寻找文献中的历史 佚名 美国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哈默博物馆开始裁员 佚名 浙江横店宣布所有摄影棚免费使用 三年增加到200个 张国亮 印度浙江总商会举行首届理事会暨会长选举大会 佚名 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 佚名 浙江越剧团 佚名 浙江省音乐厅 佚名 标题 副标题 全文 作者 关键字 导航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