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纪实

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动态 > 文化新闻动态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纪实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习近平总书记有力的话语直抵人心,穿越时空,启迪未来。

  滔滔黄河,万古奔流。位于山西最南端的运城,古称“河东”,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运城博物馆。在这里,他又一次将目光投向历史的深处——

  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的崇高使命感,身体力行探寻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守正创新之道。

  2021年3月24日下午,正在福州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城沸腾了。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言者恳挚,听者动容。

  习近平总书记同这片古老街巷之间,有着一段跨越三十年的守护情缘。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福州三坊七巷,是“里坊制度活化石”,见证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纪实

    夕阳映照下的福州三坊七巷文化历史街区(2021年7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上世纪80年代如火如荼的城市开发建设中,坐落于三坊七巷北隅的故居即将“一拆了之”。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听闻这一消息,立刻叫停拆迁。时隔半年,故居修缮工程悄然动工……

  从拆到修,一字之差,天壤之别,考验的是历史远见。

  重视良渚遗址保护,“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论断;

  来到甘肃嘉峪关关城,“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在陕西秦岭,“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秦岭生态和文化价值的高度评价;

  关心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强调“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彰显着始终如一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胡同、四合院,作为典型的文化符号见证着北京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玉河旁的雨儿胡同,先后走进29号、30号大杂院。总书记说:“这一片胡同我很熟悉,今天来就是想看看老街坊,听听大家对老城区改造的想法。”

  老城要发展,居民生活亟待改善。如何既满足老街坊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又保留城市文化记忆、延续历史文脉?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邃思考。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习近平总书记语气坚定。

  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走进北京胡同,来到前门东区,沿草厂四条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风貌。“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总书记的文化情怀,隽永绵长。

  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理念要求,让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文化图景变为现实。




 4/7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白发姑苏”传承焕新——2500年古城的人文经济嬗变

下一篇传承红色基因 增强新时代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