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聚焦食品科技与产业深度对接

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动态 > 社会热点新闻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聚焦食品科技与产业深度对接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1.jpg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赵曦)疫情常态化下,在转型创新与“健康中国2030”浪潮的共同推动下,消费需求的变化持续推动食品产业供给侧改革。如何让百姓吃出健康已经成为我国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与使命。后疫情时代,食品产业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健康化升级路在何方,科技如何主导食品行业的健康转型?10月28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七届年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会上,孙宝国、朱蓓薇、陈坚等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来自食品科技和产业界的2000余位专家、企业界代表齐聚西安,共议后疫情时代食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之路。科技界代表的热情参与,一方面体现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年会的强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后疫情时代,科技、产业联手合作创新,助力产业升级的期待与需求。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二级巡视员曹文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并致辞。年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主持。

2.jpg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在西部陕、甘、宁、青、新五省区14家单位共同承办及诸多同行的共同努力下,本届年会得以顺利开幕。本届年会见证了中国抗击疫情艰难而伟大的成功,是全国食品科技界历经疫情冲击后一次大规模的团聚与重逢。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中国食品产业凸显其产业链、供应链的成熟、强大及迅速集结,释放强大产能的现代工业特征,并清晰地体现出食品工业作为民生工业的刚需、应急、救灾的战略定位。

  孟素荷谈到,2020年1-8月,食品工业以5.08万亿元的营业额,实现了0.32的艰难成长,在中国经济中非常瞩目。“支撑中国食品工业临危不惧的根本,源于中国食品工业主要行业装备水平从劳动密集型向自动化生产线2.0的迈进;源于夯实了食品安全的科学基石和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的健康转型;源于在产品多元化创新中提供的健康、安全、美味、高颜值的食品品质。”孟素荷动情地表示,中国食品科技界从“十五”至“十三五”,用20年时间的科学积累,支撑起行业的快速发展;以每年近10万名学生进入食品行业的速率,20年将200余万食品科技新军,从学校走向科研和生产一线。正是在科技与产业逐渐对接的20年,优化了食品工业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质量。而疫情则成为展示和推动这些重要提升趋势的加速器,见证食品工业的整体进步与提升。孟素荷分析,疫情已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影响了中国食品经济的现在和未来,带来了数字化、健康转型及食品多学科交叉融合中,技术密集型的特征愈加鲜明的三大转变。科技是支撑行业在急速变化中的动力和定力。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将更多地聚焦于企业健康产品的科技支撑和高价值差异化产品的创新,更多“网红食品”将在其快速的生长与消亡中激活更多新品类的诞生,龙头企业将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中国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已过,科技与产业稳健的黄金期正在到来,它是中国食品科技界和产业界厚积薄发的必然。”

3.jpg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二级巡视员曹文举表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年会已发展成为我国食品领域规模大、影响力强的年度科技会议。本届年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品科技工作者围绕国内外食品科学与前沿技术,促进食品科技人才培养,推动食品工业与科技发展等方面展开交流研讨,必将推动我国食品工业与科技发展。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加强与陕西的交流合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让科研成果在三秦大地上开花结果。

4.jpg

  会议东道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如何实现从 “吃得好”向“吃得健康”迈进的重大使命,对于从事农业科学,特别是从事食品科学的科技工作者来讲,将是一个巨大挑战。他认为,未来农业将具备以下六个特点:一是三产融合,未来农业将是一二三产的融合;二是现主体多元的特征,发展的模式是多元化的,经营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三是绿色发展;四是健康引领,解决由吃得好到吃得饱的根本问题,即提供健康的食品、农产品;五是装备智能;六是全球配置。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京津冀晋信用科技实验室(北京站)”赋能“共铸诚信企业”启动仪式成功举行

下一篇烟台开发区二中积极开展交通安全教育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