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16年,西晋灭亡,次年镇守建康(江苏南京)的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北方黄河流域和河西走廊被南下东进的少数民族占领,他们先后建立了十三个政权,另加汉族建立的三个政权,总计十六个政权,中国历史称这一时期为东晋十六国时期。一直到公元439年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历时一百多年的十六国混乱局面,步入南北朝时期。
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即前凉(汉)、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其中前凉、后凉分别是东晋时期的割据政权和前秦时期的割据政权;南凉、西凉、北凉则是瓜分后凉后建立的并列割据政权。
李暠与西凉
后凉吕氏政权是前秦势力衰微的尾声,在复杂的部族势力角逐中,被南凉、北凉和西凉三个割据政权瓜分。后凉龙飞二年(公元397年),鲜卑族人秃发乌孤在西平(今青海西宁)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建立南凉。同年六月,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在张掖拥立段业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建康公,至龙飞四年(公元399年)段业即凉王位,改元天玺,史称北凉。后凉咸宁二年(公元400年),后凉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敦煌太守李暠在流亡河西士族的拥戴下,改元庚子,建立西凉。这样,南凉、北凉、西凉将后凉的河湟流域和河西走廊分为三段,其中,北凉雄踞于河西走廊中北部到宁夏一带,南凉称霸于河西走廊东南部河湟一带,西凉则偏居河西走廊西陲及今新疆部分地区。
西凉是流亡河西的汉族士人、流民、迁徙安边的边民建立的政权,在河西五凉中存在时间不长,统辖地域小,范围约北起西海郡(今居延海),南达祁连山,东自酒泉郡,西抵高昌部(新疆哈密),在今甘肃酒泉、玉门、安西、敦煌及新疆东部哈密一带。西凉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沿袭汉族郡县制的统治形式,作为汉族政权,西凉政权成为西晋灭亡后,中原士族西进避难的偏安之地。
西凉建立者李暠(公元351—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出身世宦之家,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后凉末年,后凉政权内氐、鲜卑、匈奴胡、汉族各个部族和集团矛盾重重,再加吕光骄虐,昏聩失政,众叛亲离,建康(甘肃高台骆驼城)太守段业自称凉州牧,呈割据之势。公元398年,段业任命李暠为效谷县(甘肃敦煌东北)令。李暠处事公平,为官仁厚,史载其“温毅有惠政”,受到敦煌士人及百姓拥戴。敦煌太守盂敏去世后,李暠被推举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公元400年,北凉段业与沮渠蒙逊矛盾不断激化,身为北凉官员的李暠身处危险处境,晋昌太守唐瑶(在安西,和李暠系儿女亲家)移檄六郡,推李暠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李暠顺水推舟,“赦其境内,建年为庚子”,正式脱离段业,建立独立的西凉政权。
李暠的西凉政权地处敦煌。敦煌经过西汉到曹魏时期的经营,已经成为东西沟通西域,南北连结羌胡,华戎交汇,胡商贩客云集之地。这里自然环境优越,水草丰美,农牧保障,交通汇聚。西汉崔不意曾垦殖此地,积谷百万石。东晋动荡之际,中原和凉州等地士民纷纷西迁敦煌,敦煌人口增加,郡大众殷,成为河西名郡。当时的敦煌人口来源有“苻坚建元之末徙江汉之人万余户于敦煌,中州之人有田畴不辟者,亦徙七千余户。郭黁之寇武威,武威、张掖已东人西奔敦煌、晋昌者数千户。”(《十六国春秋辑补·西凉录》)
李暠的西凉政权仿照中原王朝而建,先是“追尊祖弇曰凉景公,父昶凉简公”,之后在敦煌临水修建靖恭堂,议朝政,阅武事,内绘历代圣帝明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图像,李暠亲撰序颂,以明鉴戒之义。开办儒学,招高门学生五百人,读经著文。修建嘉纳堂,绘图表明志向。西凉作为汉族政权,意图东向,结束孤悬塞外之窘,李暠与大臣计议“晋之遗黎虽为戎虏所制,至于向义思风,过于殷人之望西伯。大业须定,不可安寝,吾将迁都酒泉,渐逼寇穴,诸君以为何如?”(《晋书》卷87)李暠最终的政治抱负是“席卷河陇,扬旌秦川”,也是河西士民所愿。
西凉庚子二年(公元401年),乘北凉内乱,东向进军,乘机占领酒泉,之后将活动中心从敦煌迁至酒泉。敦煌由李暠三子李让镇守,并派同母弟宋繇辅佐。李暠临行时劝诫李让:“此郡世笃忠厚,人物敦雅,天下全盛时,海内犹称之,况复今日。”叮咛李让以“惠政”弥补战乱给敦煌百姓带来的征战和徭役。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