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渭川:西旱坪遗址

当前位置: 主页 > 杭州民俗 > 中外传统文化 > 中国民俗文化 >

印象渭川:西旱坪遗址


栏目: 中国民俗文化   作者:佚名   热度:

  西旱坪遗址位于武山县洛门镇文家寺村西梁山麓的渭河二阶台地上,北临渭水,东濒南河,地势平坦,光照充沛,是古代先民理想的栖息之所。西旱坪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保护范围东起洛礼公路,西至西梁山,北距陇海铁路边沿,南至文家寺堡子,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部分地面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等,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印象渭川:西旱坪遗址

西旱坪遗址全景图

  西旱坪遗址是甘肃东部地区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以马家窑类型、齐家文化为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毛瑞林等专家对该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距今8000年的老官台文化(大地湾一期)陶片,这也是甘肃境内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陶片。该遗址还出土了弥足珍贵的马家窑文化彩陶,是研究渭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的重要资料。马家窑文化是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一带。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村而得名。

  彩陶是中国文化的根,绘画的源。马家窑类型彩陶造型有壶、罐、瓶、钵、盆等,多为细泥橙黄色陶,器表打磨光滑。绘制中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是神奇丰富的史前“中国画”。马家窑类型陶器多以旋涡纹、鸟纹、弧边三角纹、网格纹等几何纹为主。其中旋涡纹体现了当时黄河上游地区人们对水的感受,蕴含着一种生机和活力,是先民对激流的敬畏和崇拜,借助所蕴含的动能消灾避凶。

  武山县博物馆藏西旱坪遗址出土的“折肩双耳十字纹彩陶瓶”,国家二级珍贵文物,通高32.8厘米,腹径17厘米,口径8.3厘米,底径8.8厘米。细泥红陶质,口微外侈,宽平唇,颈部细长,折肩,收腹,平底,肩下置二对称半环耳,耳廓外以黑彩饰层次分明的锯齿状纹,肩上半部绘13道平行线纹,耳上方亦绘4道平行线纹,下腹部两条平行线加一条垂弧纹,折肩部绘二椭圆,间以弧边三角纹、圆圈“十”字纹。该器物兼具早期弧边三角纹以及中期的平行线和同心圆,可以推论出,它是属于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向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过渡阶段的器物,而弧边三角纹又形似植物茎叶,体现了古代先民们对于自然的崇尚,构图与笔法以点定位,使画面充分展开,尽情变化,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其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印象渭川:西旱坪遗址

西旱坪遗址出土“折肩双耳十字纹彩陶瓶”(国家二级文物)

  在马家窑彩陶中,圆圈纹(内含“十”“×”等符号)被认为是太阳的标志,是先民对太阳顶礼膜拜的表现。《庄子·外篇·田子方》:“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太阳带来光明和温暖,使农作物长势良好,进而获得丰收。太阳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象征永恒之意。绘制于陶器之上的太阳纹饰,则是这种意象的最好表现形式。

  西旱坪遗址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后汉书·隗嚣传》云:“落门,聚名也,有落门谷水,在今秦州伏羌县西。”《后汉书·地理志冀条》:“有雒门聚,来歙破隗嚣处。”隗嚣在落门聚西旱坪筑避暑城(又名平定府)。建武九年(公元33年)正月,刘秀令征西大将军冯异行天水太守事。期间,冯异败隗纯联军,围攻落门。嚣子隗纯与大将王元驻扎落门,凭险据守,汉军久攻不克。同年秋,光武帝又派来歙率冯异、马援等五将讨伐隗纯。建武十年冬十月,汉中郎将来歙率耿弁、盖延、岑彭、马武等将再攻落门,大破隗纯,守将周宗、行巡与隗纯开门出降,王元带残部逃奔蜀中,从此陇右平定。

  西旱坪遗址历代古墓群集中分布。1965年发掘东汉墓一座,出土文物10件。1991年采集到的泥质绳纹陶豆和两件夹砂红陶,均为寺洼文化。1999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宝兰二线工程建设,对西旱坪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一期陶片,清理房址5座(齐家3座、汉代2座)、灰坑(窑穴)82个,分齐家、战国、汉代等时代。出土陶器有石斧、石刃、纺轮,铁器有臿、凿等,还有马、牛、羊、猪、鸡的骨骼等。2011年武山县文物局抢救性发掘清理元代墓葬一座,墓室内有虎头纹、力士、花卉、人物故事(二十四孝)等模印砖。该墓葬还出土了一块刻有八思巴文的墓砖,经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南开大学李治安教授鉴定,该墓砖具有国内唯一性。出土器物还有四兽菱花铜镜、釉瓷盆、钧窑青瓷碗、四足方形斗状绿釉香炉、双耳鱼形扁瓶、双耳带环鱼形扁瓶。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远去的刀光剑影——探寻陇原博物馆藏古代兵器

    下一篇:诗文里赏文物:梳篦背后的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