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的同谷苦旅

当前位置: 主页 > 杭州民俗 > 中外传统文化 > 中国民俗文化 >

诗圣杜甫的同谷苦旅


栏目: 中国民俗文化   作者:佚名   热度:

  甘肃成县古称同谷,现属陇南市所辖,因境内两水同聚一谷而得名,西汉时称下辨道。她不仅是西北成微盆地重要的粮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厚重而又宁谧的后院,这里有两大举世瞩目的文化古迹,一个是镌刻于东汉灵帝时(公元171年)位于天井山麓鱼窍峡中的西狭颂(又称惠安西表),是迄今国内最为完好的摩崖石刻,成为国内外考古研究和历代书法家们膜拜研习的重要去处。另一个是距县城东南3.5公里的鲁公山飞龙峡口,有一座杜少陵祠,又称“成州同谷杜工部祠堂”,俗称“同谷草堂”。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在这里生活居住过40多个日夜。

  “同谷草堂”原是一个背靠青山巨石,面对峪谷山峰,前有小溪流水的简易草堂,经过唐、宋、明、清及建国后征地扩建,形成前门、牌坊、大殿、碑廊、亭阁台榭于一体,气势恢宏的杜甫纪念草堂。

  进了正门,草堂主体建筑为两进两院,在草堂大门,两面是一副明刻对联,上联“天地尚留诗稿在”;下联“江山亦藉草堂传”。门悬匾额,榜书“诗圣祠”。清幽的祠院里,翠柏耸立,绿草如茵。沿阶而上,便是后院,也是草堂大殿所在地。院正中的亭下是杜甫汉白玉全身雕像,诗圣扶手伫立远朓,目光深邃而神情忧伤,亭上的“气吞山河”横匾恰是诗人此刻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在塑像周边,曾有8株参天古柏,一棵圆槐和一丛海棠,人称“八柏一槐一海棠”,传为杜甫所栽,现只剩几株古柏了。院后山上白皮松遍布葱茏,瀑布飞流而下,院南北两侧碑廊,有杜甫同谷诗及历代游人题词碑刻,诗人的《风凰台》和《同谷七歌》刻在了最醒目的位置。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对唐帝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加之后期朝廷党争腐败,大唐王朝渐渐衰落。

  此时的大诗人杜甫,曾西奔凤翔投靠唐肃宗,被任为八品谏官左拾遗,不久因耿直被贬,放任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内乱更趋激烈,关中大旱,饥民死者遍野。杜甫一家也成了流民。这一年恰是杜甫48岁本命年,也是他最穷困潦倒的一年。应秦州为官的侄子杜佐及好友赞公之邀,九月,携全家七口西行,来到秦州。在秦州一月后,因染风寒而卧床,仅有的一点积蓄所剩无几。虽生活异常艰辛,但游麦积山,访南郭寺,留下了《秦州杂诗二十首》组诗。

  距秦州约200公里的同谷县令仰慕诗人已久,得悉杜甫在秦州,一再捎信盛邀来同谷居住游玩。史料记载,当杜甫一家人满怀希望来投奔县令时,他却嫌杜甫已弃官且拖家带口,避而不见。好在当地群众和几位文友却很朴厚,热情地接纳了忧患之中的杜甫一家。大家动手帮他们在同谷南山飞龙峡口,临时搭建两间草屋栖身,并接济了些生活用品。万般无奈下,杜甫一家过上了一个多月艰难的同谷生活……

  杜甫一家,因避战乱和饥饿,陇右秦州、同谷之行注定不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文学旅行,而是一场颠沛流离的“文化苦旅”。

  十一月底,正值北方同谷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的隆冬季节。野菜无寻,衣不蔽体,一家人饥寒交迫。诗人含泪写作了《乾元二年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这组长诗,真实记录了一家人困居时的艰苦岁月,形象描写了凄惨悲凉的遭遇和骨肉分离的巨大哀痛。“……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同谷七歌》一气呵成,雄浑跌宕,一唱三叹,诗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让人潸然泪下,感叹不已。然而在《同谷七歌》中,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不拘于一己悲欢得失,而是由家及国,表达了对于遭遇战乱和流离失所的黎民百姓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悲悯情感,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极高的境界。细腻,直白,沉郁的语言描写让人身临其境。宋代大文学家朱熹曾评论“同谷七歌豪宕奇崛,兼取九歌、四愁、十八拍诸调而变化出之,遂成创体。”李师存在《师存记闻》中专门说道“太白《远别离》,《蜀道难》,子美《寓同谷七歌》,皆《风》《骚》极致,不在屈、宋之下”。

  杜甫在同谷期间,生活着实艰难令人无法想象,但这不妨碍他的旅行。这里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深深地吸引了他。他游览了附近的鸡峰山和西峡沟,观赏了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石刻《恵安西表》,对李翕一心为民的业绩倍加称赞,并作诗以述怀。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福”字心得

下一篇:《武威考古研究文集》出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