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十万楚军甫至垓下,即陷入韩信设下的十面埋伏之中,兵疲粮尽。入夜,张良以四面楚歌之计瓦解楚军士气,包括项伯在内的诸多楚军将士纷纷夤夜逃离楚营而倒戈降汉。曾经叱咤风云的项羽面对众叛亲离的局面,慷慨悲凉地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绝望的项羽只得带着仅存的八百余名将士连夜向南突围,复遭汉军围攻,渡过淮水后又误入歧途,踏入一片沼泽地带,狼狈不堪。有诗曰:霸王别姬《垓下歌》,歌声悲壮虞姬和。至死不明为何败,含泪惊呼天亡我。项羽为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在楚汉之争中落败而最终自刎并非“天之亡我”,而是“我之亡我”,是自己一系列的谬计将自己送上绝路,却至死不悟,令人可悲可叹!
按诸地望,所谓“江东”应该是指长江以东地区。长江自西向东而流的过程中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南、东北北流向,因而有一个明显的转折。中国古人从北方中原之地前往如今的江浙皖等地,往往选择从这一段渡江而过。渐渐地,古人就将这一段南北走向的长江之东称为“江东”,与“江西”的概念相对。中国古人的空间观念是立足于中原的位置从北往南来看,东在左,西在右,故又称江东为江左,称江西为江右。徐霞客《江右游日记》写的就是江西。“江东父老”的成语典故应该出自安徽江东地区的芜湖到马鞍山一带,故而别称为“江城”的芜湖素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的美誉。安徽和县迄今仍有纪念项羽的霸王祠。在“江东”一词盛行的秦汉时期,当时与此并行不悖的另一概念“江南”是对长江中下游河道以南、南岭以北广大地区的泛称。江南的范围赢缩变易,有时也往往包括江东。江东的概念区域也时有广狭大小之分,可以指以芜湖为轴心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隋唐以前,习惯上称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以南为江西,有时又称长江以北包括中原地区在内为江西。
历史聚讼:项羽不肯过江的原因
项羽在秦末的风云激荡年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被认为表现出一种狂飙式的青年精神。在项羽兵败身临乌江时,仅一江之隔,即成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即成存亡之抉。关于项羽不肯渡江的原因一直困扰着后人,有多种多样的解读。
第一种也是影响最大的解读是“羞见江东父老”说,认为项羽虽穷途末路,但脸皮薄,怕丢面子,仍不失壮士尊严,因为英雄一世却没能战胜自己的自尊心,以至于放弃了一线生机。这种解读最直接的依据就是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述这段历史的原话:“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第二种解释,项羽不过江东乃因为虞姬已死,是因为“虞姬死而子弟散”心生羞愧。李介立,名寄,是徐霞客的三子,因母周氏原为徐霞客侍妾,方孕而被正妻所逐嫡嫁,自幼育于李氏,故冒姓李而名寄,对《徐霞客游记》的整理和出版贡献良多,著有《历代兵鉴》一书。其在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所作的《过灵璧吊虞美人墓》一诗中如此写道:“吾知乌江刎,定为姬所激。不然渡江东,犹是王一国。”易言之,项羽或许不想自杀,而是虞姬率先用激将法自刎,导致项羽最终不肯过江,拔剑自刎。但管见以为,这种说法论据不足,且与《史记》上的记载存在矛盾,否则项羽自刎就应该旋即发生在霸王别姬的军帐。
第三种解读,源自著名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诗作名气很大,字字珠玑,晓畅俊雅,开篇先声夺人,直抒胸臆地赞扬项羽宁可壮烈地死去而绝不忍辱偷生的悲壮情怀,讴歌项羽生死都不失为盖世英雄的气魄。这不啻是词人的一种独到之见,但作者是借古喻今,以他人之酒浇自己心头之愁,并非真正探寻历史原因,并非历史解释而是历史诠释,是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借项羽的豪气干云壮烈精神讽刺和抨击南宋朝廷偏安江左的无能懦弱。反对者认为项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其“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的个性弱点,此人是只知用武不谙计谋的匹夫而已,不足如此美化揄扬为顶天立地的“生杰”“鬼雄”。
第四种比较有影响的解读是南宋初期著名的文学家和理学家刘子翚在《屏山全集》卷四中提出的“疑亭长有诈”说。刘子翚,被时人称为屏山先生,是朱熹研习理学的启蒙之师,对朱熹思想的形成影响甚巨。刘子翚的史论《汉书杂论》(上、下)见识高卓,但长期以来被学界所忽视。其思维方式表现为采取读书得间的传统治学方法秉烛洞幽,寻绎符合逻辑的线索,以期做出突破前人思维定势而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表现出独具只眼的史识。刘子翚这样写道:世人一直相信《史记》中项羽的表白真的就是其拒渡乌江的原因,但这无法解释项羽自至江边的举动。当时汉军正重金悬赏项羽的项上人头,项羽按照司马迁的说法本身“欲东渡乌江”,但不敢贸然相信亭长而中途改变主意,因为“亭长之言甚甘,羽疑其欺己也。羽意谓丈夫途穷,宁战死不忍为亭长所执,故托以江东父老之言为解尔。”刘氏的立论证据是,项羽“所以去垓下者,犹冀得脱也。乃为田父所绐,陷于大泽,羽知人心不与己,安知亭长不出田父之计哉? 此羽所以战死也”。这种解读将项羽临时决定不渡江的原因是由于自己刚刚中了田父之计而心有余悸不愿再误上“贼船”而被缚。不过,刘子翚在这里的解读忽略了《史记》中留骓报德的细节。项羽对亭长说:“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项羽果真怀疑亭长有诈,就不会把心爱的坐骑乌骓马相赠。此外,项羽长期生活在水乡泽国,没有史料表明其不会驾船,即便担心为亭长所执缚献,完全可以杀人夺船而渡。据此,“疑亭长有诈”说恐不足为训。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下一篇:《水浒传》里的梨
相关推荐
- 中国学者"海淘"敦煌文献15载:让流散的文化瑰宝"回家"
- 爷爷留下的传家宝,是70年代末的“头版小人书”
- 探访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六号墓
- 历史眼丨巧用谐音,景泰县取名趣谈
- 天祝铜牦牛 甘肃“第一牛”
- 传说刘伯温 在陇南 也斩过龙脉
- 张掖肃南:清明祭英烈 传承红色精神
- 以“中国笔墨”书写新时代长征史诗 ——甘肃积极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 历史眼丨唐玄宗做了个怪梦才有了正宁县之名
- 兰州人创造的奇迹 背冰上山栽活白塔山上第一批树苗
- 张家川马家塬遗址战国戎人车舆复原展举办
- 兰州“八办”纪念馆——文物里的红色故事
- 甘肃携秀美风光和经典非遗闪亮登场
- 南古城 一个王朝远去的背影
- 组织领导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记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共兰州特别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