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有很多“完美”作品,如《多宝塔碑》的结构端正缜密;《麻姑仙坛记》,浑厚有力;《大唐中兴碑》不露筋骨却方正平稳;《颜勤礼碑》筋骨雄迈,法度严谨……除了这些完美的书法,颜真卿还有一幅特殊的草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麻纸墨迹 28.3×75.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书法界的至宝。
这幅字超越了他其他的书法,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出自“书圣”王羲之之手的《兰亭序》。《祭侄文稿》作为一幅“不完美”的草稿作品,有三十余处涂涂抹抹,它是如何胜出颜真卿和其他伟大书法家的作品,位列第二的呢?
他目睹家人们
一一倒在血泊中
颜真卿出生于琅琊颜氏,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他非常勤奋,曾写《劝学诗》以自律: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他年轻的时候迷恋书法,曾经拜当时最有名气的书法家张旭为师,那时候张旭不收弟子,颜真卿一次次上门求教,无论何处遇到都以师礼对待张旭,张旭终于被感动,传授了他笔法十二意。
颜真卿的书法方正浑厚,筋骨似有千钧之力,其实是有原因的,他不仅仅是一个书法家,是一个有理想的文人,他还是一位将军,沙场征战,杀伐决断,有胆识有谋略的将才。颜真卿的性格和书法一样刚正,不肯同流合污,于是得罪了杨国忠,杨国忠将他贬到了平原郡做太守。
平原郡虽然不是安禄山的管辖范围,却与安禄山相距不过数日路程。在玄宗与贵妃正在被安禄山麻痹的时候,敏感的颜真卿就意识到了安禄山心怀不轨。
为了安守平原郡,颜真卿每天假意聚众饮酒,寻欢作乐,一副无用的庸才样子,这样使安禄山放松了警惕。暗地里,他却修筑城墙,囤积粮草,随时为战争做准备,也正因他准备得如此周全,安禄山起兵造反的时候,颜真卿不仅守住了驻地,还率领义军英勇出击,光复河北。
颜氏一族是名门大家,各自驻守一方。颜真卿驻守平原郡,他的兄长颜杲卿一家驻守常山,常山是安禄山的管辖范围。
安史之乱兵起后,颜杲卿率领家族与军队全力抵抗叛军,却因为唐军腐败、支援不济而被安禄山与史思明包围。安禄山打算对颜杲卿一家劝降,一家人誓死不从,并大骂反叛无耻,安禄山恼羞成怒,将颜杲卿断舌、断四肢虐待而死,并在他死之前,虐死颜家一众家人,他目睹家人们一一倒在血泊中——无论多惨,无一人肯降。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颜家一族死伤惨重,伤亡竟然比皇族还多,可见颜家一门的铮铮铁骨,赤胆忠心。
颜杲卿一家誓死守卫常山,全家惨死,消息传来,颜真卿无暇悲伤,他奋起抗敌,收复河北,为兄长一家报仇。
全篇共234字
竟然有30余处涂涂抹抹
758年,经过了惨烈的激战,安史之乱平息,颜真卿开始寻找兄长一家的尸骨以祭奠。由于家人们死状太惨烈,他找了很久,只找到了幼侄颜季明的半块头盖骨。
古代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一个大的家族,不会分家,子侄一起长大和学习,每一个人都代表了家族的整体荣辱与希望。颜季明是颜真卿很喜欢的一个侄子,也是一个很有出息和希望的孩子,在叛军之乱的时候,就是这个侄子冒着风险往返于常山和平原之间传递消息,共谋退敌之策。
如今,他最爱的侄子,家族的希望,一个曾经年轻蓬勃的生命,就这样以半块头骨的模样,出现在颜真卿的面前。他手捧这块冰凉的、千疮百孔的头骨,浑身发抖,伤痛与悲愤让他战栗和绝望,在这样的状态下,颜真卿提起笔,在泪眼模糊中,一气呵成,以悲愤,以思念,写下了这篇《祭侄文稿》:
……祭于亡姪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顏……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饗。
从小看着长大的侄子,就像儿子一样,如今孩子尸骨无存,只剩一块头骨,白发人送黑发人,可见颜真卿的心有多疼,恨有多深。
这篇祭文,颜真卿越写越悲愤,越写越难过,最后情绪难以收住,以至于错处很多,全篇共234字,竟然有30余处涂涂抹抹,涂了又写,写了又涂,他几乎无法集中注意力去注重一篇字的结构与布局,也不再执念于一个字的端正与美观,他似乎在发泄着自己的悲愤,也似乎是在倾诉着思念与恨。
一篇纪念侄子的草稿写完,他扔下笔,全身的血液都在翻涌沸腾,久久难以平静。
颜真卿只是在悲痛中写了一篇纪念惨死侄子的文稿,却没有想到,为后世留下了一篇绝美的、无与伦比的行书作品。
它为中国书法
打开了一种新的格局
《祭侄文稿》一出,以其“气格之美”随性自然与情绪的饱满,在中国书法史上树起了一块丰碑。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抗联歌声永流传
下一篇:《红楼梦》里的水墨丹青
相关推荐
- 中国学者"海淘"敦煌文献15载:让流散的文化瑰宝"回家"
- 爷爷留下的传家宝,是70年代末的“头版小人书”
- 探访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六号墓
- 历史眼丨巧用谐音,景泰县取名趣谈
- 天祝铜牦牛 甘肃“第一牛”
- 传说刘伯温 在陇南 也斩过龙脉
- 张掖肃南:清明祭英烈 传承红色精神
- 以“中国笔墨”书写新时代长征史诗 ——甘肃积极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 历史眼丨唐玄宗做了个怪梦才有了正宁县之名
- 兰州人创造的奇迹 背冰上山栽活白塔山上第一批树苗
- 张家川马家塬遗址战国戎人车舆复原展举办
- 兰州“八办”纪念馆——文物里的红色故事
- 甘肃携秀美风光和经典非遗闪亮登场
- 南古城 一个王朝远去的背影
- 组织领导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记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共兰州特别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