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觉哉生活非常俭朴,他不吸烟,不饮酒,每月仅有五元津贴,也常常用来资助家庭生活困难的同志。在他的随身物品里,最珍贵的就是这只皮箱。据谢觉哉夫人王定国回忆,皮箱里面放的一直是同国民党人士的接触记录、机密文件以及每天的日记等。正因此,在谢觉哉和全体办事处同志们的心里,这只皮箱是办事处名副其实的“财产”,也是一个真正的“百宝箱”。
1938年9月,党中央决定调谢觉哉回延安,皮箱也随谢觉哉从延安来到西柏坡,最后来到北京。1981年,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谢觉哉夫人王定国就把这只皮箱捐赠给了纪念馆,让它在这里安下了家。
学习俄语的笔记本
这个笔记本是当年八路军驻甘办事处的同志学习俄文时使用过的,它是办事处同志们夜以继日努力学习的见证,也是当年办事处同志奋斗轨迹和追求精神的真实写照。
办事处非常注重学习。由于白天工作繁忙,日常学习一般在晚上进行,主要是开展政治教育、文化课学习和阅读新到的《新华日报》等。谢觉哉和伍修权主持学习活动并亲自讲课,分别主讲党课、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国际常识和语文。并每周讲一次时事问题,帮助大家了解国际国内形势。此外,为了更好地开展同苏联外交代表处和军事代表处的工作,伍修权亲自当老师,组织了一部分同志学习俄语。
这个笔记本记满了工整的俄语单词,本子虽小,但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办事处工作人员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办事处撤离后,房东王先生的儿子——当年年仅12岁的王宗尧就在本子的背面练习英文。王宗尧说:“伍修权他们走后这个本子就没人用了,但我看到那些奇怪的外国字就很好奇,于是捡来翻过来用了。”后来王宗尧成为重庆大学的一名英语教授,而这个笔记本因是当年八路军使用过的,并引导他对外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一直珍藏着,直到捐赠给纪念馆。据王宗尧回忆,当年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办事处同志几年时间的朝夕相处和耳濡目染,从此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多年来,数不清的观众在参观中驻足观看,聆听它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但背后蕴含的传承和影响却感人至深。
请求援助的字条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收到这样一封信,是当时居住在乌鲁木齐市90岁高龄的刘镇海先生写的:“现寄上文物一件,是红西路军孙玉清军长路过我家乡(时靖远剪台子,今白银市武川乡一带)时写的一张字条,在我家乡和我家珍藏了60多年。……不知何时字条传到我母亲手里,她也识字,就一直珍藏。文革后我兄弟始知此事,看字条是红西路军孙玉清军长所写,知道了这是英烈的遗物,是重要的文物,应当捐献纪念馆为世人瞻仰。但因故蹉跎至今,现在寄给你们完成了我的夙愿。”随信捐赠一张文物字条,大约8公分见方,53字,内容为:“剪台子、杜山梁父老兄弟:本军此次誓师北上抗日,沿途经过纪律严明,但顺利北上,望我父母帮助军需,敢(感)谢之极,千万勿悮!军长孙。”
字条中的“军长孙”即时任红九军军长孙玉清。孙玉清,1909年出生,湖北红安人。1927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会剿”“围剿”的战争,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等职,并被授予“以一胜百”奖旗,获得“战将”美称。长征期间,孙玉清先后任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九军军长。会宁会师后随红四方面军一部在靖远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1936年11月,率红九军在古浪与国民党激战中身负重伤。1937年3月,孙玉清带领数十名被打散的干部战士突围,在酒泉南山一带不幸被俘,后被押解到西宁。西北反动军阀马步芳对其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孙玉清义正词严大义凛然,他说:“我从参加革命时起,就把生死置之度外,现在我死而无憾,并引以为荣!”马步芳无计可施、恼羞成怒,于1937年5月下旬将孙玉清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28岁。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甘肃携秀美风光和经典非遗闪亮登场
相关推荐
- 中国学者"海淘"敦煌文献15载:让流散的文化瑰宝"回家"
- 爷爷留下的传家宝,是70年代末的“头版小人书”
- 探访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六号墓
- 历史眼丨巧用谐音,景泰县取名趣谈
- 天祝铜牦牛 甘肃“第一牛”
- 传说刘伯温 在陇南 也斩过龙脉
- 张掖肃南:清明祭英烈 传承红色精神
- 以“中国笔墨”书写新时代长征史诗 ——甘肃积极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 历史眼丨唐玄宗做了个怪梦才有了正宁县之名
- 兰州人创造的奇迹 背冰上山栽活白塔山上第一批树苗
- 张家川马家塬遗址战国戎人车舆复原展举办
- 兰州“八办”纪念馆——文物里的红色故事
- 甘肃携秀美风光和经典非遗闪亮登场
- 南古城 一个王朝远去的背影
- 组织领导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记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共兰州特别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