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兴老街保护区(2)

当前位置: 主页 > 杭州旅游景点 > 杭州人文景区 > 杭州历史街区 >

西兴老街保护区(2)


栏目: 杭州历史街区   作者:佚名   热度:



  落后而开放的西兴老街

  萧山以前有一条老街,叫西兴老街(现属滨江区),似乎以一种亘古不变的姿态维持着几十年的街景:坑坑洼洼的水泥路,层层堆砌的砖瓦屋顶,水泥的墙,木制的房门,柱状的水泥杆子间纵横交错的天线,街坊邻居彼此熟络,陈旧的家具,灰黑的灶台,一切都是旧的,也是老的。

  老街是落后的。没有防盗窗防盗门的阻隔与分离,没有都市里的珠光宝气和璀璨华灯,也没有行人间匆促的脚步和忧虑的脸庞,有的是那丝悠闲与恬静。

  老街也是开放的。炎热的夏季,只需要一把蒲扇一把椅,茶余饭后走家串巷,街头街尾,往来亲密,笑声爽朗。此时的人们不需要太多的物质需求,不需要太多的烦忧困扰。他们的生活不同于时下流行的“蜗居”、“蚁族”,老街的百姓靠着自己的小手艺,理发、修车等来维持生计,粗茶淡饭就是一天。

  原来日子还可以这样过,无忧且简单纯粹。这种平淡而古朴的生活也日渐成为一种独特的老街文化。当落霞晚照,倦鸟归巢,屋顶袅袅炊烟升起,彼时的老街仿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遗世而潇洒地存在着。


  退休后 老夫妻俩回老街养老

  40年代出生的周老伯现在又和老伴一起回到了几十年前熟悉的这片土地。对他而言,在外工作了那么多年,最后能回到这片令人感到平静的土地养老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在外面工作了几十年,最后还是选择和老婆回到了老家,不仅是因为人老了要落叶归根,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边生活得很自由。现在儿女们大了也在外面闯荡,但是他们也经常回来看看我们,看看他们小时候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从周老伯的语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老街的深厚情感。

  现在的老街也开始有许多新鲜的血液灌注进来,街上很多的小吃店和小卖部都是外地人开的。但是50多岁的陈大伯却是在老街上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居民,从自己出生起就几乎没有离开过老街,讲起老街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

  陈老伯给笔者介绍说:“小时候听大人说西兴街是条非常繁华的街道,有很多来往的船只来到这边停靠,运送的都是一些盐啊糖啊之类的货物。从绍兴等地过来要运往杭州、上海的货物都要在这边中转,所以当时这边的经济还是十分发达的。现在交通越来越便利了,西兴就开始慢慢衰败了,年轻人都跑到西兴周边或者更远的地方去工作,我的三个姐姐也都嫁到外地去了。”

 
 鼎盛时期的72家半“过塘行”

  陈大伯给笔者推荐了一个人,他是老街上最有文化的人之一,教了几十年书现在离休在家的吴云老师。讲到老街的历史,这对编写过《西兴古诗百首》、《西兴历史故事》等书籍的吴老自是不在话下:“西兴老街西端连着浙东古运河的源头,是全长250多公里的浙东古运河的起源之地,途经萧山、绍兴、上虞、余姚、宁波,在镇海城南注入东海。浙东运河的源头见证了西兴作为交通要冲,成为商旅繁盛之地的必然。”

  吴老师今年已80高龄,讲起西兴的过去,依然思路清晰:“西兴在刚解放时还是很热闹的,那时候的交通没有现在方便,水运还是一种较重要的运输方式。西兴作为连结各地的枢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那时候来往的客商很多,应运而生这边也开了很多家‘过塘行’”

  在西兴商贸鼎盛的时期,西兴最多出现了72家半的“过塘行”,读者也许奇怪怎么会有半家“过塘行”,这是因为这72家“过塘行”是一年四季都营业的,但是这个特殊的半家“过塘行”由于只是过鳝鱼等季节性的货品,并不是全年营业的,所以被大家戏称为半家“过塘行”。在运河的两岸还有一排排的“美人靠”,很多负责搬运的工人就倚着这些大石头等待船只的到来。这些古老的东西见证了古街昔日的繁华。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杭州大兜路历史街区

下一篇:留下历史街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