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文化遗产”

当前位置: 主页 > 故事会 > 名人故事 > 名人轶事 >

苏东坡的“文化遗产”


栏目: 名人轶事   作者:佚名   热度:

  谈起文人,往往要从他的代表作说起。苏东坡的代表作是什么?这个问题很难有共识,因为他的作品涉及诗词、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不可胜数。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苏东坡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一件作品,他坚持了儒家的入世精神而扬弃了其功利性,汲取了道家的达观自适而扬弃了其虚无消极,汲取了佛家的超脱智慧而扬弃了其对世俗的否定。他的思想与人格,既是对先贤圣哲的传承,又是对所有这一切传统的融汇与开拓。他不仅是一位官员、一位学者、一位文人,更是一位温厚长者,带我们品尝生活的滋味,体验生命的境界。

  东坡肉:弥漫在陋室的香气

  苏东坡的诗词里,有鱼有肉,有茶有酒,有菜有羹,有萝卜有荠菜,有荔枝有樱桃,有河豚也有鲍鱼,可谓包罗万象、水陆毕陈。他对于美食的热爱异乎寻常,名下有一系列的经典菜肴: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饼、东坡羹……而其中最负盛名的还是东坡肉。在被贬湖北黄州期间,他写下了《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那里价贱如土的猪肉在他独特的烹饪手法下肥而不腻,香味浓郁。被贬广东惠州后,他生活困窘,只能买些别人不愿要的羊脊骨,煮熟后淋上热酒、撒上细盐,微微烤焦,味道亦是一绝。他在给弟弟苏辙的书信中赞美道:“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被贬海南儋州后,在“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的情况下,他又开始研究如何把生蚝的风味发挥到极致。所以苏东坡追求的并非仅仅是美味,更是借此彰显一种人生的态度,不管命运将他置于何种境遇,他都会饱含热情地对待生活,绝不敷衍、绝不潦草,沉浸其中、不改其乐。

  东坡笠:行走在乡野的逍遥

  我们从历代画作中看到的苏东坡形象,有相当一部分是戴着斗笠、穿着木屐的。北宋李公麟、南宋赵孟坚、元代赵孟頫、明代唐寅、清代黄慎、近现代张大千等名家都绘制过《东坡笠屐图》。这是苏东坡谪居海南儋州时发生的故事,关于这一典故,李公麟在画作题跋中说:“东坡一日谒黎子云,途中值雨,乃于农家假篛笠木屐戴履而归。妇人小儿相随争笑,邑犬争吠。东坡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所以东坡笠代表的不仅仅是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气度,还有当地百姓带给他的温暖和力量。就像一粒种子,纵使被命运抛到了贫瘠的石缝中,但只要有一点泥土,就依然会扎根生长,吐露芬芳。诗人鲁藜在《泥土》这首诗中说:“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苏东坡之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就在于他没有把自己当作珍珠,而是能够融入大地的泥土。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东坡的生命里,让他变得更坚韧、更丰盈。从元丰四年(1081年)躬耕东坡开始,他就完成了从一个官员到一个农夫的心境转换。此心安处是吾乡,在田间、水畔、山野、集市,他同农民、渔夫、樵夫、商贩谈天说地,相处融洽。他对弟子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这是对生命的理解,是对人的爱。

  东坡堤:书写在西湖的行吟

  苏东坡内心充满温情,他关注民生,灭蝗、抗洪、办教育、救孤儿,力所能及之事,一一躬行。“东坡处处筑苏堤”,苏东坡一生筑过三条长堤,分别在杭州、颍州和惠州,尤以杭州苏堤闻名。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此时的西湖“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葑草在湖中疯长,亟须疏浚清理。此事涉及水利,攸关民生,苏东坡十分重视,先后向朝廷上奏《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和《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请求开浚西湖。得到朝廷批准后,他立即亲临工地,发动数万工人挖淤泥、除葑草。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疏浚西湖挖出大量淤泥,无处堆放。苏东坡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绝佳的解决方案,用淤泥筑一条横穿西湖南北的长堤,不但能够就地处理淤泥,而且能够便利百姓出行,可谓一举两得。为了避免葑草再次滋生,他还想了个办法,将岸边的湖面租给农民种植菱角。可以说,这一次疏浚西湖完美解决了水利、民生、生态问题,而且造就了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西湖美景。堤上修桥六座,各取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座桥把苏堤分成七个段落,恰如一句七言。苏东坡为西湖留下很多美好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但最能让百姓铭记的也许还是苏堤这首无言的诗。

  东坡词:回荡在大地的天籁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文徵明和他的时代

下一篇:纣王之子竟是“太岁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