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窑洞的民间故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民间故事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 > 陕北民间故事 >

陕北窑洞的民间故事


栏目: 陕北民间故事   作者:佚名   热度:

  窑洞,是陕北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多栽树木和花草。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生生不息的陕北人民在此创造了独特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们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们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陕北民间剪纸艺术就是农家妇女为了美化自己的窑洞而创造出来的。

  从窑洞的选址开始,修建窑洞之前,首先必请阴阳风水先生看地势、定方位、择良辰吉时。在当地百姓心目中,建造窑洞是一件关于家族兴衰、子孙繁衍的大事,因此,兴土动木之时有许多民俗讲究,甚为郑重,先要相宅,择吉地,凡宅后有山梁大塬者,谓“靠山厚”,俗语称:“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辈辈出大官”;宅后临沟无依托者,谓之“背山空”多忌之。修成后又由阴阳择日进行合龙口,正式居住前还有安窗、安土神、暖窑等习俗。不论一块地方的土地有多么结实,视野有多么开阔,只要阴阳先生说风水不好就一定要换。合龙口的时候也是祭祀天地的一种具体形式。至于安土神和在两孔窑洞中间对天地土神的祭祀就更是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这一带的群众有着比较普遍的泛神论的信仰,相信“举头三尺有神灵”。甚至普遍至常见的石碾子。传说是由一只青龙所变,转动的石滚子是青龙的眼珠儿。还说青龙有克夫之嫌。故此,陕北许多农村人遇到红白喜事经过石碾子,主人总要有一块红布将它盖上,惟恐冲了青龙。每逢过春节之际,主人都在石碾子的碾维架上上粘贴横贴“青龙大吉”四个大字以避邪消灾。这一带的民俗活动,也大都与神鬼有关。比如大秧歌中的四人场子,即古代巫师的跳神演变而来;秧歌队沿门子拜年,据说就是为每家每户乞福消灾。而民间的转九曲,有人说它来自于古代战争的黄河十八年,其实它是阴阳八卦图的现示。“转九曲”,民间也称“转灯”,属于一种民间风俗性祭奠活动。人们为的是求神灵保佑,在一年内消灾免难,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安宁健康,幸福美好。此种传达室统传风俗与宗教信仰是分不开的,据传:《封神榜》中三仙岛的三位娘娘(云霄、琼霄、碧霄)为报杀兄之分在西岐布下一座战阵,叫做“九曲阵”。自立了玉帝、三官庙(天官、地官、人官)和古佛殿后,为纪念三位娘娘替兄报仇丧命而改为“九曲灯”。此风俗从此在民间盛行起来,并一代一代地流传至今,久盛不衰。 对当地人际关生关系的影响。窑洞对当地人际联系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首先,窑洞一般是一家一排三孔、五孔和七孔,住的都是血缘至亲。解放前有的地方有一个大的家族住在一个院落里,到现在这种格局基本消失了;其次,就是虽然大的家族不住在一个院落里,但是居所仍然相对集中,有的分布于一个山头,有的分布在几个相邻的几座山上。最后,就是以前的深宅大院的消失,墙体变得矮小,使家庭生活部分公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比较多,距离比较小。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陕北说书的民间传说

    下一篇:毛野人的故事——毛娃娘《陕北民间故事选》




      相关推荐